当前位置: 主页 > 便民服务 > 文艺
夜读 || 苦干实干心向阳


一副壮实魁梧的身板,一个油光铮亮的脑袋,见人就是一脸的“憨笑”,这就是向开阳,印江县沙子坡镇桂花村一组组长,脱贫攻坚的榜样人物。


向开阳出生于一九七二年,土生土长的沙子坡人,祖母任修福曾被誉为红军游击队的“地下交通员”。一九三四年十月,由贺龙、肖克率领的红二军团长征来到印江沙子坡,向开阳的祖母任修福和祖父向国光主动参加游击队,为红军筹粮、放哨守卡,祖母还利用女性身份为红军游击队侦察敌情,传递情报,受到贺龙同志高度赞扬。向开阳就生长在这样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家庭里。


沙子坡镇海拔高,地处偏远,水源紧缺,这里的人们早年间都是靠天吃饭,天上不下雨,地上颗粒无收。沙子坡盛产煤炭,在种庄稼无望的情况下,煤炭便成了人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向开阳的父亲向朝定就是挖煤大军中的一员。向开阳说,早年间,在沙子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沙子坡缺水又挖煤,连从山里飞出来的麻雀都是黑的,镇上的姑娘都因此愿意嫁到乡下水源好的地方”。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有多艰苦。


向开阳是一个苦命的人,两岁时,母亲王昭娥生重病离世,刚满十五岁时,父亲撒手离开了他。因家境太过贫寒,成了孤儿的向开阳无力安葬父亲,在老支书的带领下,村民们捐钱捐物,出资出力,帮助向开阳为父亲办完了后事。


从此,向开阳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稚嫩的肩膀承受了同龄人无法承受的生活压力,但是,在祖父母革命精神的鼓舞和教育下,向开阳不怕苦,不怕累,毅然接受了生活的挑战,年仅十五岁的他离开沙子坡,外出打工,以养活自己。

凭着苦干实干的精神,向开阳在外积累了一些人生经验和经济基础。2000年返回家乡,在20公里外的邱家村找到了心仪的对象袁胜霞,在镇上租了一间房结了婚。婚后,他们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向开阳仍然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妻子留守家中,照顾两个孩子兼务农。


2009年,向开阳结束打工生涯,回到沙子坡,开始做起了收破烂的营生,又兼做水泥工,凡是一切能挣到钱的事他都去做,从不觉得累。在热心的介绍下,他承包了妻子娘家邱家村两间烤烟房的修建工作,找了几个合心的泥水工帮忙,但每天要负责他们的生活。


邱家村离沙子坡镇有40公里的路程,乡村公路,弯多路陡,路面坑洼不平,一遇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向开阳和妻子采购‘好柴米油盐后,带上两个无处安置的孩子,骑上破旧的摩托车往邱家村赶,因车技不熟,又严重超负荷行驶,在陡坡拐弯处,一家四口连车带货侧翻在地,仰面朝天,两个孩子吓得大哭不止,所幸的是都没受太大的伤,一家人从地上爬起来,收拾好车子及物品,又继续前进。


修烤烟房需要用到石头,水泥和沙子这些建筑材料,运送材料的车辆在山路上走走停停,实在不能通过的地方,向开阳还得抡起锄头现修路,每每回忆这些,向开阳说那种滋味怎一个“苦”字能解释得清楚。在持续不断的摔打磨练当中,向开阳练就了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


2013年,桂花村开始发展茶叶种植产业,向开阳利用自家的荒地栽种了十来亩茶叶,在侍弄好自家十亩茶园的同时,向开阳又开始搞起了水电安装,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他从未停歇。


2014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作为印江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工作最艰巨的沙子坡镇,脱贫攻坚工作尤难开展。在以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萧子静为脱贫攻坚指挥长的带领下,沙子坡镇的脱贫攻坚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全面着手改布饮水管网,家家户户安了自来水,水龙头一拧,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便哗哗地流个不停,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干涸荒凉的沙子坡了。同时,印江县城至沙子坡的新公路也正在改扩建当中。


在脱贫攻坚惠民政策的指引下,在桂花村脱贫攻坚工作队的帮扶支持下,本就动手能力强,是个多面手的向开阳更是甩开膀子干了起来,开始试探性地承包起了建筑工程,带领村上年富力强的年青人走上了一条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向开阳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总想着,在自己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是老支书及乡亲们帮自己渡过了难关,走出了困境,现在自己日子好过一点了,不能忘记了乡邻,有钱大家挣,有福大家享向开阳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正因为如此, 2016年,他被乡亲们一致推选为桂花村一组组长。


担任组长后,向开阳自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村里仍然有一部分村民挣扎在贫困线上,这是他的一块心病,为了不辜负村民们的期望,不辜负镇党委领导的厚望,他要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发挥自己脱贫致富的模范带头作用,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带领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富足的小康生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所释放出来的强大能量必将惠及整个桂花村,及至整个沙子坡镇,干部群众齐心奋战,沙子坡的精准扶贫工作终将取得脱贫决战的胜利。

 

 

作   者:罗建华、丁啟梅(作者系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

主   编:陈   刚

副主编:左禹华  张泽琴 

审   校:张江勇  田   勇
编   辑:左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