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专题
【我的扶贫故事】徐丽:认了这门亲,就要倾尽全力帮扶

“我家的帮扶干部徐丽太好了,比我的亲闺女还要担心我们,如果没有她的帮助,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我的坟头茅草恐怕都长好长咯……”当听到我的帮扶对象张天明说出这句话时,我感动了。他口中的说的徐丽就是我,我是印江实验小学一名教师。2018年3月,我与木黄镇坪洞口村麦子山组张天明家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成了他们家的帮扶责任人。

 




与多数干部一样,木黄镇坪洞口村麦子山组这个地方我从未听说过,更别说到过了。

 

记得第一次到他家是在村开会后由驻村干部带领我们去的,驻村干部说从村委会到他家不通车,只能步行,往返一趟需要近3个小时。

 

听到这消息,本来就遭受了从印江县城到坪洞口村长途颠簸的我顿时感到腿软,心中的热情感觉也凉了一大半。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害怕也没有用,既然与他家结成了帮扶关系,就是翻越万水千上我也要去。

 

走过坎坷不平的羊肠小路,经历了数次跌倒后,我和结伴同行的几个老师终于到达了张天明的家。他的家是一栋老式的木房,房屋历经风雨的腐蚀已经发白,房屋周边杂草丛生,有的茅草已经高过了屋檐,这时我才知道驻村干部在半路上指他家我却看不见的原因。

 

看到张天明时,他正佝偻着身体在灶前烧火,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两只深陷的眼睛无精打采,老屋内长期被烟火熏着,板壁乌黑,他的妻子杨梅花在灶头上忙碌着,个子不高,头发花白,面容憔悴。张天明夫妇看到我,两双眼睛瞪了又瞪,瞄了又瞄,只是木讷地笑了笑,没有说话,也没有问我从何而来?来做什么?吃饭了没?......

 

略显尴尬后,我向他们作了自我介绍,告诉他们我的名字和工作单位,和他们说我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帮扶干部。然后我一边帮他们烧火煮饭一边与老人拉起家常了解他们一家的基本情况,他们一家现在共有6口人,2014年因病致贫,张天明、杨梅花因年纪大且患有慢性病无劳动能力只能在家生活,儿子张兴文在外务工,儿媳祝万艳、孙子张浪进、孙女张丽婷在松桃县石梁乡祝万艳的娘家生活,很少回家。

 

由于家中只有张天明夫妇2人长期生活,儿子媳妇在外又无法照顾老人,因此家中生活条件比较困难,住的环境脏乱差,吃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多少油水,更谈不上营养了。

 

在摸准这个基本情况以后,我一次次的宣讲政策,帮助他们整理室内外环境卫生,帮助购买生活用品,老人生病时我帮助办理住院手续和照看等,最终用真情,用真心扣开了他们的心门,让他们接纳了我这个“外人”。

 

2016年,由于张天明家房屋破旧且交通不便,村里动员张天明家易地搬迁至县城南湖安置点,虽然住房早已经分到户,但是由于张天明舍不得老屋和家庭困难等原因未能真正入住。

 

2018年冬,天寒地冻,坪洞口村麦子山组白雪皑皑,冰晶玉洁。原本是一个赏雪溜冰的好时节,但我担心着两位老人,怕他们缺水断粮、怕他们生病无人知道。于是我顶着严寒,踏着白雪,数次滑倒,走进张天明家,动员他们搬到县城安置点来居住。


当两位老人看到冷得瑟瑟发抖的我推开他家的门时,苍老的眼中泛着泪花,“你才真是哟,这么冷的天哟,都来关心我们。”我告诉老人,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搬到城里去住,居住条件更好、看病更方便、读书条件更好等等。

 


做通两位老人思想工作后,我自掏腰包为他家安置房装门窗、置办窗帘、安装晾衣杆、买床、添衣柜、购置锅碗瓢盆米油酱醋等生活必需品,甚至从家里拿被套、枕套等生活用品到他的安置房,为他家布置好了一切,把他们一家接到了安置房里,让他们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2019年夏,张天明因高血压住进了印江县人民医院,正值上课期间,接到电话后我第一时间请假赶到医院,为他办理住院手续,忙前忙后的安排好一切,以便他安心住院治疗。之后,一到放学就去照看,向医生了解他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为他解决住院生活问题,把张天明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直到病情稳定出院。

 

如今,老人已适应城里的生活,享受着低保、养老金,孙子们也在城里漂亮的学校里快乐地学习成长,儿子、媳妇也安安心心在外务工挣钱,一家生生活正逐步向好。

 

就这样,我倾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张天明一家从偏远乡村到城市生活,从食不饱穿不暖到的吃穿不愁,从思想封闭守旧到思维豁然开朗的转变。

  

脱贫攻坚一路走来,我有辛酸苦辣,也有眼泪打转,甚至被驻村的战友戏称为“泪女娃”。但是,我始终践行着脱贫攻坚的初心,坚定坚决打赢的信念,最主要的是我的帮扶户把我当做女儿一样看待,脱贫路上多了这一门亲戚相伴,我倍感欣慰,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