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专题
任光成:赶上新时代 迎来好生活

 

我叫任光成,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镇高坪村,之前一家5口人挤在破旧的老屋里。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户。


虽说被评上了贫困户,享受了国家的政策,日子过得是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我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摘下这顶贫困帽子,给后代做个榜样。



以前的高坪村自然条件差,一直以来祖辈们靠天吃饭,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怀着对大城市的的梦想和闯劲,2005年,我和妻子选择外出务工,到大城市发展寻求机会,虽然收入要多一点,但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为了让一家家人的生活过得好一点,我啥苦活累活都干过。苦我不怕,但工作不稳定居无定所,让自己始终没有归宿感。


外出务工不是长久之计,2010年我们一家老少回了家。但回家后生活还得继续,怎样能养家糊口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家青壮年劳动力的逐年减少,丢荒的土地却年年增多,看着曾经田地被撂荒,我陷入了沉思。 


高坪村耕地面积2000多亩,林地资源丰富,不出去打工了还得在土地上谋求出路才行。结合村里的资源条件,我们夫妻俩一致决定养牛。



2013年,我们东挪西借凑了几万块钱,第一批8头牛犊上圈了。喂牛、放牛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看到牛犊一天天的长大,我心里暗自窃喜:“养牛也不难嘛”。


只凭借一股蛮劲养牛,忽略了必要的养殖技术,终究是要回到原点“补课”。我们养的牛虽肉质好,但却个小头、周期长,一年下来,人辛苦了,钱却没挣到,这样的结果让我陷入了深思。


“牛病少,市场好,不可能挣不到钱!”在这个问题上我和妻子的认识是一致的。认准了这个理,我们开始四处向养殖大户、畜牧专家请教学习养牛知识。通过学习积累,我对养牛有了更多地认识,次年又买几头牛,边实践边学习。



按季杀虫,饲料粗细搭配,营养合理,逐渐掌握了养牛技术要领。这一年,我算了算除去成本,小赚一笔。养牛,我们慢慢摸到了门道。


2018年,精准扶贫惠及千家万户,扶贫的春风吹到了我家。我利用养牛经验,在驻村干部的动员下,用扶贫贴息贷款扩大养殖规模,养牛场扩建达到20头。


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我更注重牛的品质。不仅把家里的地全部种上牧草,还到附近的山坡割草喂牛,采取放养圈养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保证牛肉品质。



2018年,我出栏了6头牛,产值6多万元。同时,国家给了20000元的圈舍建设补助,让我的养牛场更加规范。同年,我利用危房改造资金盖起了一层90平方米的新房,并添置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用品,我们一家人告别了老屋搬进了新家。


我们家日子好了,村里也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村路、联户路、村卫生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一应俱全,深度贫困村的标签被干净利落地撕下了。(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开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