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走进印江 > 民俗风情
《邛江书韵》解说词

印 江 概 况

武陵之巅,梵山巍巍,土家之源,田园葱翠。印江,镶嵌在梵净山西麓的一颗璀璨明珠,全县国土面积有1969平方公里、43万人口,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1992年被国务院列入内陆对外开放县,1998年被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是全国科普示范县、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200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文明县城。这里佛茶飘香,人杰地灵,学盛文昌。在这片奥秘蕴藉的土地上,浓厚的生态文化、佛教文化、风情文化为幽深古朴的梵净山披上了一层神奇梦幻的色彩。印江的书法艺术植根于这片沃土之中,从幽远的古代传承至今,翰墨飘香远,文晔致世长。

文 运 昌 盛

书法,中华文化苑中特有的艺术瑰宝。自秦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的小篆,影响十分深远。后经魏晋及南北朝几代书家的悉心研究和实践创作,为中华传统书法文化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印江书法艺术渊源流长,遗产丰富,璀璨夺目,铸就了印江书法艺术独特的神韵。今天,印江书法界的艺术家们,为传承书法艺术勤耕墨砚,锐意创新,他们追忆往昔的峥嵘,展示今天的卓越,憧憬明天的辉煌!

印江,亦是一个灯戏歌舞积淀厚重的地方,由于历史区划和族属相同,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相互融合,花灯歌舞呈现五彩斑斓的亲缘现象,是贵州东路花灯的代表。多元的文化结构既融合了其它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又发扬了印江人独特的审美智慧,极大地促进印江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历朝历代,文风炽盛,才俊辈出。广大莘莘学子功成名就,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涌现了参与“公车上书”的廖葆民、柳元翘,中国早期革命家严希纯,中共中央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外事办主任戴秉国,美籍华人、太空博士吴学超,文学评论家、作家思基,“德艺双馨”的书法家魏宇平等仁人志士。

翰 墨 流 芳

印江,古称邛江,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人类活动。隋代,属思州,唐武德三年(620年)在境内建思王县以追忆夜郎兴,唐开元四年(716年)建“思邛县”。从此以后,印江成为经济富庶的礼仪之邦,文化繁荣之地。

从书法源流及发展上看,印江有着特别的客观优势。汉代,夜郎古国自恃强大,兴兵问鼎。在争霸战中,夜郎王的儿子夜郎兴不幸受伤,被印江土家人所救。夜郎兴康复后,即写了“天高地厚,德范恩深”八个字感谢。从此,印江土家人便接纳了这一新的文化样式,在堂屋上方装香龛,写上“天地君亲师位”。教育子女除攻习诗文外,还攻练书法艺术,应酬乡党。

作为书写工具的毛笔与纸张,印江得天独厚。明洪武年间,坪兴寨黄氏生产毛笔,这为印江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在中原文化的渗透、影响下,书法文化在梵净山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开始有序传播。明朝的“调北征南”军事行动和“改土归流”政治措施,大批移民躲避战乱,迁徙邛江河畔,带来了蔡伦古法造纸术,生产的白皮纸,便于书写,从此,印江书法艺术步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明永乐年间,印江出了个周冕,他除经史诗文著名外,尤擅书法,在贵州与云南第一次联科取士中,以第三名荣膺贵州首届举人,官任湖北黄州府教授,这是印江文化史上,特别是印江书法发展长河中一件里程碑的大事。随后涌现了著名的书法家左佥都御史肖重望,广东左布政史田秋,河南道监察御史田景新等多人。肖重望享誉最高,他与敖中秋、田秋、李同野被誉为明代四大书法家,明万历帝为此还题了“京都四杰”匾。据史料记载,自周冕中举后,终明一代不足二百年间,印江考中进士六人,中举达四十多人,在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不算什么,而对于地处僻远、开化较迟,当时总人口不足六千人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实在令人称奇。

清代,印江书法空前繁荣,读书人普遍以当地的紫袍玉带石制砚磨墨写字。浓厚的习书氛围,高雅的书法艺术,幽渺的文化韵味,使印江的书法艺术从此进入高品位阶段。清同治元年,举子周汝为、苏必昌双双夺得贵州文、武考试第一名,名震黔中。至此,印江已有进士20人,举人近100人,贡生、监生、生员则不下1000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功名”人家,也涌现了许多书法家。如:王道行、周以湘、潘鹄臣、严寅亮、廖保民、柳元翘……等书法家群体,为促进印江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王道行(1758-1822)  印江太阳山人,清代著名书法家,先祖英洪六代书家出身,到王道行父辈已是第九世。王道行受家庭的良好影响,勤奋好学,工诗绘画擅书法。乾隆五十四年选为拔贡,分发陕西州判。时乾隆喜爱书画,在宫中举行书画遴选,王道行奉应试书,名列第七,画邀御赏,成亲王十分礼重。他的《竹邨公临帖》、《政余诗钞》、《政学草》等书法遗作,其书力透纸背,端庄凝重,圆润流畅,世人羡其书法有“道气”。

周以湘(1824-1889) 印江板溪人,著名书法家,清道光二十九年考取拔贡,入国子监深造,经朝考就任直州通判,旋即以本班职分发湖南保甲局。同治六年升任道员,后改授湖南盐运使,赏三品封典,赠其祖父为“荣禄大夫”,祖母为“一品太夫人”。光绪三年,书“凤楼金阙”,得慈禧赞赏,光绪帝赐匾为“戎马书家”。周以湘书法承王、欧、赵诸家意韵,用墨轻盈,干练骨劲,尤以行草、楷书见长。其书如同李白对饮唱和,潇洒俊美,仙气顿生,豪情乍起,人称其书有“仙气”。两湖、两广、闽浙诸省慕名求字者络绎不绝,时人云:“没有周字的人家就算不得书香之第”。

潘鹄臣(1841-1933)  印江县城人,全能书法家,工书钟鼎文,真行草隶,均有建树。在湖南常德书写“万寿宫”,其笔法苍古、俨然秦汉之风,同行赞赏,名震湘湖。他的篆、隶有汉魏古朴老拙之风,行草恰似龙蛇翻卷,曲铁盘丝,世人赞其书法有“豪气”。

严寅亮(1854-1933)  印江阳坡人,著名书法家,少时作擘窠名闻乡里,继后在清廷御史魏金容的训教下,学书上溯秦汉,下及魏晋,书法娟秀中自绕风骨,辉映霄汉,楷书雄浑老辣,高古苍茫,行草腾跃奔放,一泻千里,世人叹其书法有“神气”。光绪十五年中已丑恩科举人,次年习业于国子监,以求深造。时值颐和园竣工,广征匾联,严寅亮在翰林编修高熙哲和庆亲王的引见下,书就“颐和园”献上,慈禧欣然赏识,并破例召见。园内楼台亭阁匾额18方,楹联23副,严寅亮均以楷、行草各体变化出之。慈禧赐龙纹饰边的“宸赏”玉章一枚以示慰勉。他的书法雄浑、壮美、扑拙,饱含着山里人粗犷、倔强、刚阳的情怀。就“黔山第一”匾而言,苍劲雄浑,笔势姿纵,相得益彰,可谓名山墨宝。其韵味虽与“颐和园”匾三字相仿,但无拘泥之态却稍胜一筹。所著的《碧岑诗钞》、《严氏家训》和《剩庵墨试》等墨宝,峻爽浑朴,古拙苍劲,挥毫工稳,端庄典雅,是印江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丰富遗产。

还有:鄢师竹  魏祖镛  唐钟英  周西铭  张伯谦

民国时期有:白遂之  魏幼安  徐儒质  魏经略  戴传忠

印江,虽处在这块特殊而偏僻的地域里,但浸淫并继承了优秀的文化遗产,故在书法艺术上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积淀,并形成了一种好书、习书、尊崇文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代代相传。

当代印江书坛,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形成了弘扬书法文化的良好环境,在各级各类书法活动中,白叟红童均有获奖者,其作品流入日本、澳洲、美英两国及东南亚、芬兰等地。他们的书法,真、行、草、隶、魏、篆各体具备,虽笔法不同,但自成体系。有的豪情乍起,仙气顿生;有的高古苍茫,纵横迭宕;有的虚实相生,疏密相应;有的意蕴灵空,雄野豪放;有的铁画银钩,辉映霄汉;有的如清风历水,神清气爽;有的如龙蛇翻卷,曲铁盘丝;有的似玉龙啸天,支天立地……无不展示了印江书法文化的独特魅力。

魏宇平(1917-2009)  印江县城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代著名书法家,重庆书协副主席,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青年时代,投身于抗日救亡民主运动,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在《民主报》任编辑。宇平先生习书赵、颜、欧等诸家法帖,钟情于佑任字法。他作书善用中锋,笔为情驱,墨为意用。笔力内透,神采外溢,左右翻卷,意态翩翩。通篇节奏运转流畅而时起波澜,枯笔之处见气象之苍莽,湿笔之处见气韵之清润。1982年出版《行草唐诗六十首》书帖并多次再版,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展,被众多园、馆、名胜收藏镌刻,并入选《当代著名老书法家十六人集》、《中国当代著名书家墨迹选》、《中日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集萃》等。

王峙苍(1911-2009) 印江太阳山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代著名书法家,贵州文史研究馆馆员,高级书画师,清代著名书画家王道行后裔。其书艺活动十分广泛,墨迹遍及全国。其作品先后入选黄河碑林和《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他的书法,笔姿秀雅,结构得体,古朴敦厚,力透纸背。他喜画兰竹,常挥毫泼墨,寥寥数笔,便跃纸上,秀媚流畅,雄姿挺拔,给人以美的享受。

杨昌刚(1962-) 印江木黄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发展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书协副主席,现代著名书法家。十岁开始学书法,三十年笔耕不辍。1986年后,其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在贵阳和北京展出,多次获奖。他的书法有苍松之质,古柏之势,盘根错节,气度恢宏。

王新华(1966-)  印江合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铜仁地区书协副主席,现代书法家。从小爱好广泛,文学、书法、美术均有建树。曾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入展多次,其书挥洒自然,娟秀俊美。

汪定强(1966-) 印江天堂人,县书协副主席,现代书法家。自幼酷爱书法,临摹柳、颜诸体,并持之以恒。善行、草、隶书,疾笔若浪拍礁石,行笔如月下静海,转笔似海潮汹涌。其字潇洒古淡,东晋书风。

还有:李敦礼  覃义元  黄廷升  李浦渊  禹新民  魏敦全  代传笔  廖稼国  潘纯和  严天惠  安天权 姚 为  吴道琪  王芝富   杨炳权  冉伟隆

印江书法之盛,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有一批致力于传承书法艺术的群体,工诗作对,刻碑勒石,使它在印江特殊的自然环境中留下特别的印记,这就是在印江大地上的书法遗存。如《敕赐碑》、《大关口摩崖》、《西岩寺摩崖》、《老鼠抠仓壁题》等。

永义紫薇园摩崖  摩崖石刻是魏宇平书、王者香咏的《咏永义贵州紫薇王》。其书超凡脱俗,瘦劲通神。

依仁书院  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占地面积357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建筑。正厅悬挂全国著名书法家王峙苍书写的“依仁书院”四个大字及抱柱联,联曰:“依仁游艺滚滚风涛成志趣,博古通今莘莘学子有攸归”。其字古朴苍劲,圆润峭拔。书院培养的进士、举人、岁贡、解元、贡生不计其数,如:柳宗芳、柳元翘、陈士瑞、周雅湘、李茂松等,有父子同榜,亦有兄弟登科。

文昌阁  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0),阁高七层,皆有联额题咏,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印江人李振坤、王道行、魏祖镛撰书,其书圆润丰满,峭拔挺秀。

严氏宗祠  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占地面积2254平方米,为二进 “四合院”式古建筑。宗祠内保存下来的碑刻,大梁题记等文字资料既是补史的佐证,也是珍贵的书法艺术。石刻木雕等构件,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风格。

民间匾联  是祝贺婚娶、建房、庆寿的常见之物,大都出自书法艺人和雕刻工匠之手,其书法笔墨含情,气韵生动,构成了一道印江书法艺术靓丽的风景。如:“圣麓堂”匾,其字阴刻,行笔如龙,落笔如注,墨聚如峰,峭拔秀丽。据主人回忆,此匾为陈世瑞中进士后在广州为官清正廉明,道光皇帝嘉奖所赐。

书 艺 承 宗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随着城市建设和梵净山旅游业的发展,我县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更是有计划的开发和利用书法资源,着力提升印江的文化品位。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书法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申报“中国书法之乡”工作领导小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书法组织机构,县直部门也落实了工作责任。

认真贯彻执行《中国书法发展纲要》,制定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艺作品奖励暂行办法》,出台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关于申报“中国书法之乡”实施意见》等,开展了书认真贯彻执行《中国书法发展纲要》,制定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艺作品奖励暂行办法》,出台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关于申报“中国书法之乡”实施意见》等,开展了书法教育普及工作。

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50万元用于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乡镇每年安排的活动经费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

县书协成立于1982年,现共有书协会员258人,其中全国书协会员6人,省书协会员37人,地区书协会员89人,书法爱好者数千人,并呈发展态势,申请加入书协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学书法、爱书法蔚然成风,书法艺术得到了人们的尊崇。现书协有主席1人,副主席5人,秘书长1人,理事30人。还有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4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8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书法作品陈列室、收藏室、活动中心;户外大型广告匾牌采用书法家手迹制作;居家堂屋普遍有书法楹联和匾额悬挂。

严寅亮故居   座落在新寨乡阳坡村。100多年来,一门出了书法家严寅亮、革命家严希纯、医学科学家严顾复生。为传承严寅亮书法艺术,世代瞻仰早期革命家严希纯的丰功伟绩,2006年11月,按原貌整修,开设展厅。

梵净山碑林  位于梵音沉沉的护国禅寺左侧,共树碑99块, “梵净山碑林”由中国书法大师沈鹏书写,碑林主体有启功、赵朴初手迹,还收揽了海内外书法大家的题字,字体苍劲,笔力丰润,拙中藏趣,意境高古。碑林既是书法荟萃之地,又是群贤云集的场所。

书法长廊  位于印江河两岸,2003年由县政府筹资建成,全长1.5公里,石碑374块,大都是我县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手迹,这些书法,墨采相映,自成面目,异彩纷呈,极具观赏价值。

奋 进 印 江

我县各文艺团体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向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积极开展“三贴近”书法活动,不断提高书艺创作水平。县文联、县书协、县老年书画研究会每年都要组织书法家到各乡镇和城区为群众义务代书赠送春联;常年举办二次以上书法展览、赛事和书法文化交流活动。2007年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与我县成功举办了“全省第三届行草书大赛”,2008年省书协与我县又举办了“中国梵净山”全国书法大赛。全县各中小学校、乡镇、村经常性举办师生书画比赛和书法交流活动,有的县直机关单位和民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成立了书法小组和文化公司。为了不断提高我县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水平,1999年在王道行、周以湘、严寅亮诞辰纪念活动期间,召开了“书法之乡书法艺术”研讨会。2004年县人民政府诚邀中书协副主席聂成文等多位全国著名书法家来我县进行书法教学培训,并选派多人外出培训、观摩、考察学习。2006年印江福泉书法联展期间,召开了书法艺术交流会,2008年严寅亮“颐和园”邮票首发式期间,邀请省、地专家成功召开了“严寅亮书法艺术”研讨会,2009年举办了“2009中国梵净山·印江严寅亮书法艺术节”,展出书法作品283件,并召开研讨会,收到论文30余篇编辑成册。为大力弘扬书法文化,将书法文化融于各类文艺活动中,2002年印江民族中学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2005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乡村大世界·印江印象”大型文化活动、2007年县庆20周年“梵山净水印江情”大型文化活动、2009年4月28日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和贵州电视台“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艺活动、2004年9月峨眉电影制片厂专门拍摄的《梵山印水翰墨香》,均充分展示了印江书法艺术,并在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播出。2002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书法艺术之乡;2008年县书协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有多人被省书协评为优秀会员;2009年县书协被省书法家协会评为“优秀团体协会”,被中书协评为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

我县书法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书法艺术底蕴深厚。农村婚丧嫁娶、乔迁、节日庆典以及祭祀等活动都保留书写对联习俗,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书信、通知、告示等都要使用传统书法,书法艺术仍然得到广泛运用,书法名家笔耕不辍,乡村书法艺人层出不穷。由于书法所表现出的抒情、音乐、章法、意境等美学特征,人们在客厅、卧室、餐厅等地悬挂书法艺术作品,不仅装饰了居家环境,还提高了生活品位,得到了艺术享受,形成了“鲜活的书法艺术碑林”和“书法展馆”。书法艺术具有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人的品位等特有的文化意义,使得一些有志于艺术创作的人潜心学习书法,从而提高了我县书法的普及率和创作水平。随着我县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我县书法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群众喜爱书法、书社不断涌现、队伍日益壮大的可喜局面。

重视书法教育教学工作,加强学校书法教育指导,积极培训书法教师,并有专门的经费投入,确保了书法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小学校开设了书法课程,明确了专兼职书法教师,编写书法教材,学校书法教学活动成效明显。

再 铸 辉 煌

憧憬明天,为了实现经济强县、文化大县目标,确立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书法印江”的文化定位。全县各族人民自强不息,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投资近两亿元正在建设文昌公园、民族文化中心、体育运动场等大型文化体育设施,我们深信,随着杭瑞高速公路的开通和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印江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