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印江 > 印江文学
印江自治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梁坤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势在必行。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运行机制的必由之路,是统筹城乡、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有力措施。积极利用中央和地方的强农惠农政策,集中多种资源优势、举全县之力,奋力打造高规格、高质量、高效益的产业化特色农业,是印江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印江自治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特点

1、全县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05个,形成固定资产总额36751万元。按照产业类型划分,种植业59个,占总数的56%,畜牧业33个,占总数的31%,林特产2个,占总数的2%,水产业3个,占总数3%,其他8个,占总数的8%。按照组织类型划分,龙头企业带动型18个,占总数的17%,中介组织带动型43个,占总数的41%,专业市场带动型1个,占数的1%,专业大户43个,占总数的41%。

全县有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级4家、地级9家、县级5家。从业人数635人,其固定资产总值19775万元,年实现销售收入9174万元,上缴税费444万元,带动农户3.4万户,原料基地建设规模4.04万亩,牲畜饲养1.36万头,禽类饲养量3万只;有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产值10251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078万元;专业市场年度交易额1280万元,上缴税费250万元。

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近几年来,在省、地级有关上级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和特点,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转换工作机制,扎实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使得全县围绕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的龙头企业逐年增加,逐步壮大。全县有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8家,其中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企业2家,上500万元有6家,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等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县内外及周边3.4万户农户致富,农户增收总额910万元,户均增收268元。

3、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水平明显提高。在立足市场,发挥优势,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粮油作物,进一步推进优质水稻基地、优质油菜基地、优质果蔬等基地的发展,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20.65万亩。其中:茶叶3.5万亩、蔬菜2.7万亩、商品蔬菜1.73万亩,完成订单辣椒生产5万亩、饲草种植1.03万亩,定植经果林1.09万亩,种植中药材0.3万亩,栽竹子1.7万亩,完成花生种植3.6万亩、食用菌2428万棒;年出栏500万羽林下养鸡项目实施;大鲵、野猪、乌骨鸡、竹鼠等特种养殖逐一落实。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给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2年,全县农林牧鱼总产量达到17.96亿元,比上年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18元,增长18.8%,增速位居全市第2位。

4、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近年来,县委 、县政府把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重点来抓,突出农业产业经营的规模和效益,重点围绕“生态茶叶、生态畜牧业、优质果蔬、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结合农业综合发展,土地整理,扶贫开发等整合资金来发展优势产业,其规模逐步显现,区域化布局逐渐合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形成的良好格局。

5、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明显增加,组织程度提高。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为了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涉农相关部门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相关环节,积极帮助,扶持和引导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到目前为止,全县先后注册登记各类专业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43个,较好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6、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至去年来全县引进外商企业8家,总投资78500万元,到位资金14300万元。我县年屠宰生猪20万头的鑫隆肉联厂正式运营;年出栏2万头商品猪的湖南三禾产品公司和存栏1000头能繁母牛的太阳牛业二期工程建设完工;年加工5000吨茶叶精制加工厂、万吨茶叶精制加工厂、万吨果蔬加工项目、存栏1000只核心种羊场、大鲵养殖基地项目都已开工。

二、印江自治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印江自治县是农业县,却并非农业强县。为什么?关键的原因在于:从产品层面上看,印江自治县大部分农产品既无规模优势,又无特色与品牌优势;从经营管理层面上看,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上,坚持以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中,日益突出的分散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大。从而成为近几年印江自治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阻力和困难。

从近些年来印江自治县农业生产经营现状来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业经济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通过各级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生态茶叶、生态畜牧业、优质果蔬、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虽然在规模经营上有较大突破,但其规模仍然较小,没有形成商品化优势。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农业产业还未步入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发展轨道。农民粗放经营农产品初加工未得到有效改变,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和化解市场风险能力脆弱。

2、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辐射带动力弱。全县现有龙头企业基本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局在,大多数以卖原料为主,通过深加工增值的少。同时,因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运销机制不够健全,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3、产业链条不完善,环节联系不紧密。经过前几年建设,基本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但是存在重生产、轻销售现象。多数情况是:生产发展、产品积压、农民难卖,市场价格下跌、农民增产不增收;反之,生产萎缩、产量下降,市场价格上涨、农民无产品出售,好行情面前农民不能赚钱,且这一现象已成产业发展怪圈。产业化生产盲目步入市场调节后尘,生产与销售联系不紧密,产业链不完善。

4、农业产业化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各级扶持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少,未设立专项发展资金,而是由涉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关部门、企业主和农户自定发展措施,未形成合力,效果不佳。企业投入严重不足,金融支持乏力,农民生产性贷款难,龙头企业融资难,民间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热情不高。农业产品加工企业多为初级加工,且加工比例小,大部分农产品都是以原产品销售,产业链条短,附加值较低。

5、产业化服务体系和中介组织不健全。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目的,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产业化服务体系和中介组织不健全,不完善。帮助农户解决生产销售中实际困难,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没有真正建立,多数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

三、推进印江自治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不断深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农业产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将农业产业列入工业强县、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加强服务,加大投入作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点,强化工作措施,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品位,加速现代农业进程,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大力发展具有优势和潜力的龙头企业。本着“因地制宜、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取向,促使农业开发企业和农户结成主导产业的利益共同体。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是下,坚持按照比较效益原则,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打造“三带五园”为载体,以实施“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认真总结茶椒间作、果椒间作、林下养鸡等成功经验,坚持“山顶造林、山腰种茶、坝上种菇、宜果则果、林下养殖、循环发展”的思路,采取“蔬菜一年三熟”、“稻耳(蔬)轮作”等模式创建“万元田”;采取“林下养畜、养禽”、“茶园套种、套养”、“果药共生”等模式创建“万元山”。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小链”和优势产业基地“大链”,“小链”连接“大链”,形成多元化、多产业化、不断发展本地特色和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促成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三大领域的有机结合。

3、建立服务体系,培育中介组织。从农业产业化生产具体情况出发,以现有农业生产服务单位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为断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调动农民联合起来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为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4、抓销售渠道建设,努力实现产销平衡。销售决定生产,无论是初级农产品还是加工产品都必须通过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我县畜牧业、茶业、果蔬、食用菌等几大产业发展经验证明,只要销售不畅就会使生产农户蒙受重大损失,从而阻碍产业化向纵深发展。我县产业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销定产理念,当前迫切需要用销售订单规范生产者(专业合作组织)、企业、政府之间的行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实现产销平衡,助推产业上档升级。

5、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村市场管理规范化、运行企业化、投资多元化。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这种经营组织作为发展方向,积极稳妥地加以引导。要鼓励扶持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的发展,沟通产、供、销环节,带动一方农户增收致富。要强化农村专业协会功能,以协会带动农户,以协会促进农村市场供应、生产与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