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印江 > 印江文学
《如果而立》随笔部分───陈百度·中篇小说

一  熙熙为利


康熙微服私访,看着大运河舟楫往来,人群穿梭,便问近臣和珅:“这些人如此忙碌,究竟为何?”

和珅一辈子的嘴脸没给人好印象,但回答皇帝的这句话却名留青史。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自古至今,任何时代,大抵没有不想出名的人,有的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把高大的背影留给世人瞻仰;有的人两面三刀,八面玲珑,用猥琐和恶毒让世人唾弃。前者犹如岳飞,后者犹如秦桧。但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有岳飞的地方就有秦桧。在知名度上,岳飞和秦桧,都是五颗星。

凡事有特殊就有一般,有共性就会有个性。就出名这事而言,我始终觉得,有两类人,是不需要在这上面浪费精力的。

前者是已经红得发紫的人,他们的紫气盖过了自己走过的每一个空间,自然也盖过被别人稍不留神炒作一下蒸腾起来的“水汽”;另一类则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无论用多大的火来炒,因为湿气太重,就算是炒糊了,他也红不起来,顶多炒过了头,炒燃了,化为灰烬,一阵风过,混入尘埃……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小故事:

蚂蚁成群出动,不料被大象一脚踩下去,死伤无数。蚂蚁妈妈在家听说自己的孩子被一“庞然大物”踩死,又想象不出大象有多大,就鼓胀了肚皮问孩子,那家伙有我大吗?孩子说,比你还要大。蚂蚁妈妈再把身子鼓胀一点,问孩子,有我现在大吗?孩子们说,你别鼓了,你怎么鼓都没它大,不要把自己鼓爆了。

陈百度说:“一个人如果认清自己是蚂蚁,他就不会死撑着要去彰显强大了。”


二  独立批评


高尔基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中表明,无论政权掌握在谁的手中,他都将采取批判的态度。他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尤其应该与权力保持一定距离。

涅克拉索夫没有高尔基这么伟岸,但他也认为一个写作人应该把人性、真理、善良等一切东西最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涅克拉索夫也不如高尔基那般原则,由于自己的软弱,他向自由派弹了一些阿谀奉承的调子,但他也因为自己犯的“罪过”而深深自责,并且公开表示忏悔。

他说:“我没有用竖琴做过买卖,但有时候,由于执拗的厄运的威胁,我的手在竖琴上弹出了不正确的音响……”

涅克拉索夫显然是发自内心地忏悔,这忏悔是一个作家扭曲过自己心灵后的本能反刍。

一个作家,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如果连真理都不敢捍卫,连自由都不敢宣扬,必将不可原谅。“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最根本的东西。

有一类文章,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强者的羡慕与赞美,对权力利益的憧憬与膜拜,津津乐道把这类心灵的呕吐物上升为理想。然而,这一类所谓作家对弱者的同情,对人性的保护,我们看不到半点。每每这时,我眼前总会浮现一出摇尾乞怜的形象。

2009年,村上春树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当时正值新一轮巴以冲突高峰期。支持巴勒斯坦的各方力量极力劝阻村上不要前去领奖,但他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最终前往以色列受奖。

站在以色列的领奖台上,村上发表了著名的《永远在蛋这一边》的演讲。他的演讲饱含着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同情与热爱,并且说,“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


我们数以千万计的知识分子,我们数以百万计的“著名作家”,可曾思考:你是要站在墙的一边,还是要站在蛋的一边?


全文下载地址

/upload/CMSyjw/201410/201410101001011.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