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社会写真
吴臣秀:一片绿叶 一生茶情


     “两手交错采茶,一只手采茶,另一只手扶住另一个茶芽叶,交错地进行采摘……”这是58岁的吴臣秀正在印江自治县龙津街道大石村茶园来回穿梭,向茶农们传授采茶“秘诀”的情景。

  近日,记者走进印江自治县龙津街道大石村茶园,放眼一叶叶芽尖翠绿清凉,茶农们挂着茶篓,学着吴臣秀的样子,十指上下翻飞,不一会儿,装茶的竹筐已满满当当。

  但谁也不会想到,几年前,这儿曾经是一片荒芜、杂草众生的老茶园,很难和现在的生态茶园联系到一起。

  吴臣秀是土生土长的大石村人,看着家乡绿色的土地一点点荒芜,总想着应该做点儿什么,让荒山绿起来,最好还能给村民们带来收入。

  2014年,吴臣秀决定承包大石村荒废多年的老茶园,发展了237亩园。承包茶园之初,连条进山的硬化路也没有,只有一条泥泞小路。面对荒山野岭,这个身材瘦小的弱女子没有退缩。

  承包大石村老茶园时家里亲戚都不看好,海拔又高,山又荒凉,但是她看中了那里独特的高山自然资源,她觉得在那儿才能真正做出她想要的茶。

  盘活茶园的艰辛只有吴臣秀自己知道。一开始没有资金,请不起工人,吴臣秀就召集家人一棵棵的去种植打理茶树。没有技术,她就到处参加茶类培训班,请制茶老师上门教学。没有产业路,她就千方百计修通产业路。

  2018年,在印江自治县龙津街道的帮助下,争取资金硬化了大石金盅茶场的产业路,解决了运输、出行的难题。

  在茶园的管理上,她更是“用心良苦”。

  吴臣秀回忆,三年前茶园旁两棵桃树生病了,长满了虫,一夜之间传染了一亩多的茶树,一点点吞噬着绿芽。旁人劝用杀虫剂,她摇摇头说道:“如果用杀虫剂,对茶树危害更大。”无奈之下,她只能用手将虫一条条从茶树上抓下。由于当时徒手抓虫,导致手过敏很严重,双手又红又肿。但皇天不负有心人,整整持续了一星期,终于将害虫消灭。

  吴臣秀的茶园一直按照有机绿色标准管理茶园,采用杀虫灯、黄板进行杀虫,一年四季由工人手工锄草,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品质。

  经过她多方的努力,茶园恢复了生机,但还有些关键性地问却困扰着吴臣秀,采摘下来的茶如何加工?在哪儿加工?

  吴臣秀觉得既然盘活了这片茶园,不仅要学会种茶,而且也要学会加工茶。于是,吴臣秀决定就在茶山下修建加工厂。

  经过紧锣密鼓地筹备,第二年终于在茶山下建成占地1150平方米的金盅茶场。并采取“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每年按照入股资金的5%逐年递增实现保底分红。这样一来,不但让当地群众直接从租赁土地得到了收益,还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使茶树真正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我们的茶园今年收茶青费付去40万元左右。”吴臣秀谈起茶园的效益乐呵呵地说,此外茶园去年分红给村里有4万元,今年要比去年高一个点,预计分红4.4万左右。

  付出就有回报,茶园终究不会亏待茶农。她自从2014接手茶园以来,不仅让大石村的土地变绿变美,让荒山变成“金山银山”,也让这里的群众腰包日渐鼓起来。

  “我到这儿来采茶有80块钱一天,比在家里干农活挣钱容易。”印江县杉树镇新华村群众吴开英满意地说。

  因该村茶园与印江县杉树镇孟郊村、新华村相邻,像63岁吴开英这样年纪大,又能就近就业增收的村民不在少数。

  “大石村这片茶园2013年的时候就已经荒弃了,后来吴臣秀接手之后,克服了诸多困难,让这片茶园重新焕发了生机,见到了成效,当地老百姓也得到了实惠。她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大家都称赞她为女汉子。”印江县龙津街道组宣统委员邓波说。(印江融媒体中心唐诗意  梅亚军  魏红敏)

  采访手记:

  巾帼不让须眉。这在印江自治县龙津街道大石金盅茶场负责人吴臣秀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她依托与大圣敦毗连的鸡冠山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优势,在高山云雾间种生态有机茶,虽历经曲折和艰辛,但为了带领村民致富,她咬牙坚持不放弃,最终让曾荒废的茶山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村民们的致富宝地,也成为了茶山上人们称赞的“女汉子”。



主   编:陈   刚   副主编:左禹华

审   校: 侯万华    编   辑:张玉莲

时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