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首页 > 头条新闻
印江: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奋力推进乡村振兴




印江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西麓,全县国土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街道)377个村(居、社区),总人口45.45万人,是全国4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之一,是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是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功能核心区重点县。2014年,全县共识别贫困村203个(深度贫困村28个),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5877户101159人,贫困发生率为25.08%。2019年3月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省级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2019年7月代表全省接受贫困县退出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抽查评估验收。2020年12月作为出列县代表全省接受国家复核评估,2021年2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聚焦核心指标,全力巩固脱贫成果


紧紧抓住返贫致贫重要指标,持续压实工作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一是持续强化“四个不摘”。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总指挥部,总指挥部下设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10个工作组,明确由34名县领导担任乡镇(街道)乡村振兴指挥长或副指挥长,组建377个驻村工作队,调整优化村第一书记212名、村党组织书记377名,选派驻村干部425名、结对帮扶干部4821人次,实行指挥长包镇、乡镇班子成员包村、驻村干部包组、帮扶干部包户的“四包”工作机制,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二是持续强化3+1保障。认真落实“七长”责任制和双线目标责任制,扎实开展“五查四比对”,兑现学生资助经费6624.9万元,惠及学生11.9万人次。扎实开展参保核查,持续落实“三重医疗保障”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一单清”便民惠民措施。2021年,脱贫人口住院18067人次,三重医保累计报销6890.5万元。对16户新生危房及时纳入2021年农村危房改造,及时动态清零“住房隐患”。对全县787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部建立管护制度实现了专人管理。

三是持续强化防贫监测。常态化开展县、乡、村三级走访摸排,对全县所有农村户籍人口全覆盖排查,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并分层分类开展帮扶救助。目前,全县所有监测对象均已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系统。针对政策保障和社会扶助后,仍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对象,启动防贫保险救助项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缠溪镇湄坨村茶园
















聚焦重点工作,全力确保有效衔接


全力抓好稳岗就业、资金管理等各项工作,确保有效衔接、有序衔接。

一是全力抓好规划设计。制定了《印江自治县关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未来五年乡村振兴作了系统部署和政策制度设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条件、人员结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等情况,将全县377个村(居、社区)分为“集聚发展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整治提升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和“暂不分类村庄”六种村庄类型进行分类分级推进。

二是全力抓好资金管理。积极探索过渡期衔接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推广扶贫项目利益联结差异化分配,对无劳动力的脱贫群众通过“一卡通”直补到户,对有劳动意愿的主要通过设立村公益性岗位安排从事公益性事业获得收益,对有意愿发展生产的按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贴,坚决杜绝不劳而获,搞平均分配。强化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管理,对有贷款需求、有发展项目、有还款能力、有信用的脱贫人口实行应贷尽贷。在全市率先启动扶贫资产管理试点,全县共摸排项目2159个,摸排资金806459.12万元。

三是全力抓好东西部协作。加强与吴江区和东莞市寮步镇、黄江镇、石排镇工作对接,两地党政主要领导互访7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2次、专题会议6次,两地各领域互访交流32批216人。争取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18个,资金4305万元,完成产业转移企业落户5家,企业实际投资1.15亿元。引进东莞市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18人到印江挂职帮扶,选派989人到东莞接受技术培训。与东莞达成村村结对帮扶10个、村企结对帮扶11个,打造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示范点2个。

四是全力抓好示范试点建设。成功申报了木黄村、凤仪村、幕龙村、官寨村4个市级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同步推进10个县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建设工作,倾力打造省、市两级示范试点样板村。

五是全力做实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扎实做好安置点日常管理服务,持续做好移民群众就学、就医、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易地搬迁子女就近入学2327人,在县城区6个安置点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实现有劳动能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刀坝镇玉龙山中药材基地
















聚焦“五大振兴”,全力推进乡村建设


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奋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是坚持农业强基,推进产业振兴。围绕“2+N”产业布局,加强对农业产业培育,引导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农业投资领域,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全县农业产业“2+N”总体规划布局,做大做强生态茶、食用菌主导产业,做优做特生态畜牧、果蔬、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全县农产品加工转换率达70%左右,产品价值和经济效益逐步提升。

二是坚持引育并重,推进人才振兴。以村(社区)换届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完成“一肩挑”村达350个,占比93.6%。经层层筛选,轮换选派637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按程序储备了825名村后备干部,公开招聘65名事业人员、134名西部计划志愿者、9名“三支一扶”人员、153名公益性岗位团支部书记、21名公务员(选调生),全部安排到村工作。谋划组建“村联合党支部”改革。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21年培训500余人次。

三是坚持铸魂塑形,推进文化振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教育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乡风文明。扎实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储蓄所为平台,将村民文明行为量化登记,推行积分管理。全县已创建文明储蓄所50个,吸收储户8000余户,兑换积分120000余分。全力整治城乡滥办酒席之风,2020年以来,先后查处滥办酒席44起,罚款13.032万元,处理干部职工7起13人,户均减少人情支出5000元以上。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振兴。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大力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不断完善,全县现有1209个垃圾收集点录入《贵州省数字乡村建设监测平台》进行适时清运在线监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五是坚持党建引领,推进组织振兴。深化“民心党建”工程内涵,通过支部活动日、组织生活会、理论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围绕“提标、抓点、树优、强品”目标,深入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021年,组织开展村“支部活动日”9000余场次,党员参加党史学习教育5万余人次,培训党员1200余人次,村党支部标准化创建达标率达100%,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

木黄食用菌产业园区里,菇农在采摘吊袋黑木耳。左禹华 摄

来源:印江县乡村振兴局


监   制:左禹华

总   编:蒋智江 

副主编:张江勇

审   校:吴仕林  田勇

编   辑:邹雪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