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街镇传真
李先江:退役不忘桑梓情 回乡创业助振兴


  生活失意也要把心态调整阳光

  生命失去也要把身体倒向前方

  生意失败也要把血本留在家乡

  ……


     这是洋溪镇坪林村退役军人李先江写下的座右铭,也是他励志人生的真实写照。


  初中毕业,他考上了印江名牌高中——印江中学,但由于家庭困难,不得不挥泪放弃高中学习。


  1990年,18岁的他,怀揣着走出大山的梦想,踏进了绿色军营,成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原遵义地区支队的一名士兵。



  对知识的渴望,与命运的抗争,他格外地努力。


  “在遵义当兵的三年,我没有一天晚上是12点之前睡的,白天要练训、站岗,只有晩上才能学习。”李先江说。


  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他自学完高中课程,于1993年考上武警贵阳指挥学校后勤专业。



  毕业后,他被分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当时原则上从哪里考来就分回哪去,但当时遵义在编制上有所超,我被分到武警黔南罗甸中队。当时罗甸的各方面条件特别差,但我觉得年轻人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上都应该兢兢业业、勤奋务实,甩开膀子加油干。”这样的工作精神贯穿他军旅生涯30年。


  他先后在罗甸、都匀、贵定、六盘水、黔东南自治州、北京、贵阳等地武警部队工作、任职,从武警贵州省总队退役。凭着自己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荣获个人“三等功”9次,还被评为全国武警部队优秀政工干部。他从班长、营长、司务长,一步步干到了正团级。在干好工作的同时,他挤出时间学习,文化上一步步提升,从中专一直到本科,最后毕业于解放军政治指挥学院。


  2020年,兵龄满30年的李先江选择了退役,回到家乡,开办了贵州模尔仁生态农场。



  “当兵后,因为工作忙,很少回乡。退役后,有一次回到家乡看到儿时稻谷金黄、庄稼成片的良田好土变得荆棘丛生觉得挺可惜。老乡告诉我,最多的也荒了近20年。于是我拿出了我的退役金50万元,加上我的兄弟姐妹四人合资,一起办生态农场,这样既可以荒田变良田,又可以带群众增收。”李先江吐露回乡办农场的初衷。

  

  万事开头难。从作群众思想工作、土地流转,开挖、产业规化布局,他费尽了心思。经过近两年多的建设,农场已初具规模,面积达到300亩左右,分为种植和养殖两大类。



  “今年,我们种了八月瓜、生姜、辣椒、西瓜、南瓜、稻谷、黄豆等农作物。八月瓜今年初挂果成功,目前已到采摘节。”李先江站在山顶,望着山下成片的农场,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办家庭农场这两年来,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李先江自己知道。洋溪镇坪林村与石阡的坪地场、石固等乡镇和印江杨柳镇何家村接壤,隔洋溪集镇也很远。“群众思想有些落后,我回乡办农场一是要改变群众的思想,二是带动他们增收富,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李先江说。



  廖开红是坪林村村民,自这个家庭农场开办以来,他就一直在农场务工,100元一天,每月有3000元稳定收入。


  坪林村像廖开红一样长期在农场务工的还有5人,零时工最多的时候达到20余人。据了解,该生态农场覆盖坪林、王家坡两个村5个村民组40户,2021年付出劳务工资达30余万元。



  贵州模尔仁生态农场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硬化了1.9公里的产业路;县农业农村局和水务局帮助我修了4个共200立方米的水池,农技专家还经常到农场来进行技术指导。我自己也修了700立方米的冷库,政府也补贴了40%的费用。”李先江感激地说。


  对未来,李先江踌躇满志。他表示农场将秉持着好生态促进农业发展,以好农业促进生态修复为宗旨,创造无污、无抗、无公害的原滋原味、原生态的农产品。以近养远,以短养长,稳步推进,打造生态农业休养地,持续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印江融媒体记者中心张玉莲 小视频 杨文姜



















监制:左禹华 蒋智江 审校:任廷津 张泽琴 编辑:刘承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