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走进印江 > 民俗风情
印江印象|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16/64

图片

图片

在印江流传甚广的民俗语中,“三十夜的火,正月十五的灯”,无不道出了印江人过年的浓浓民俗风情。


图片

图片


三十夜的火,说的是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在家中的火坑里或在火盆中燃上大火。在印江人的记忆中,最能体现大年三十年味的,是一家人围着火垄守岁,燃烧的火叫年火,火垄就是围聚的中心,火垄的火是一种图腾,寓意着家人来年生活红红火火。所以,大人们总是提前把最大的一个“树疙兜”留下来承担年火的燃料,火盆一旦点燃不仅火要越烧越旺,而且还有一夜熄不得之说。

图片


在印江,如果说三十夜的火,是一家人的团圆,那么正月十五的灯,则体现的是一种闹,人们通过舞龙灯、跳花灯等方式,来热热闹闹过元宵。


图片


“灯从唐朝起,戏从宋朝兴”。从唐朝的闹灯礼俗算起,跳花灯闹元宵在印江流传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如今已被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片


印江花灯集歌舞、民风民俗、杂技等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代民间艺人的发展、创造,独具地方特色。印江花灯表演形式多为一旦一丑,亦有多旦多丑的。昔时有好女不扮灯之说,因此男女角色均由男扮。丑呼旦为干妹,旦呼丑为情哥。男束带,女持巾,花扇为道具。


图片


1949年以后女角改为女扮演。伴奏乐器常用二胡间笛子;打击乐器有:锣、钹、马锣、堂鼓、边鼓、板等。演唱时先由二胡起耍板,后打出台锣鼓,丑出场说韵白、唱出台、丑旦对白;旦唱出台,丑旦对舞,对白,共舞唱一曲花灯调,在收场锣鼓中结束。印江花灯曲调繁多,到1990年底止收集的有74曲,主要曲调有:贺年调、采茶调等……


图片


印江花灯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不仅是一种烘托节庆氛围的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如朗溪镇传统花灯《寿元灯》、杨柳镇在方桌上表演的“高台花灯”、缠溪村的传统花灯戏《张绍子打鱼》《补缸缘》等等,还有市民在广场跳“花灯舞”等,每逢节庆,万余人间接或直接参与花灯制作或表演当中,可以说印江花灯在乡村遍地开花,因为它的存在,也构建了和谐邻里,村寨文明的新风尚。


图片


或许,受到印江花灯文化的影响,古老的花灯艺术有了更多的时代精神,流行于民间的同时,也构成一曲动人的乡间乐章。


图片


灯,还有就是印江人爱玩的龙灯……每每元宵节,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鞭炮声舞龙队尽情表演,为新春送祝福、送平安。


图片

图片

 舞龙现场,时而腾云驾雾,时而潜入谷底,时而追逐宝珠,时而盘旋嬉戏,时而飞腾跳跃,时而飞旋宛若长虹,以出神入化的技艺,传达着龙的神韵


图片


图片

玩龙灯已成为印江春节期间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仅展示了地方民俗文化,还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图片图片监制:左禹华 蒋智江  审校:张江勇 侯万华  编辑: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