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江自治县杨柳镇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先行先试,探索“党支部+村集体经济+企业(大户)”发展模式,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让闲置厂房、低效土地释放新动能。
连日来,在新屯村灵芝种植基地里,伴着输送带轰隆隆的响声,30多名工人正忙着清点菌棒、挑拣分类、开沟放棒、覆土覆膜,一派繁忙的景象。


同样,为更好地盘活资产,近段时间以来,该镇白虎咀村肉牛养殖闲置圈舍改造也正如火如荼进行着。

据了解,该项目旨在将原有肉牛养殖场改造升级为标准化的肉牛养殖暂养场,设置70余个栏位,通过统一购买、集中防疫等措施,帮助解决全镇农户买牛难、买牛贵、无固定销售渠道等难题。
“肉牛养殖发展前景好,全镇在大力号召养殖肉牛,我作为一名党员,既是村干部又是村里肉牛养殖大户,更应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和技术人员专人特长,积极领办产业,带动群众发展生态肉牛增收致富。”新屯村支部副书记、暂养场负责人涂大军正指着施工图纸说。

在杨柳,这样的资源盘活事例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杨柳镇以打造全省肉牛养殖产业示范乡镇为目标,以建成杨家寨村、大路村、中山村3个肉牛养殖专业村为重点,推动全镇低效、闲置圈舍以及家庭农场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换”来快速增收。截至目前,已改扩建闲置圈舍400余间,能够存栏1024头肉牛,新增家庭农场30家。
除了盘活闲置低效厂房,建成标准化牛场外,杨柳镇还做足土地文章,让低效土地生“金”。
在凯坪村蔬菜种植基地,成片的蔬菜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工人们正弯着腰采摘新鲜蔬菜,准备运往县城销售。“现在,各大超市、菜市场、网络平台等都在售卖蔬菜,我们不愁销路,种植蔬菜是实实在在的强村富民产业。”53岁的周峰是凯坪村的蔬菜种植大户,说起蔬菜种植发展前景,他滔滔不绝。

在杨柳镇中山村,同样低效的土地也披上了“绿装”,成为广东互力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生产基地。该村支部书记陈玉恒说:“该公司是今年2月引进的,主要生产蔬菜等经济作物,我们村有低效土地500余亩,让公司全部盘活种上了苦瓜、南瓜和烤烟等经济作物,全村所有在家群众实现了就近务工。”
近年来,杨柳镇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模式,通过返租倒包、创建家庭农场,积极招商引资,盘活闲置资产6225㎡,改造低效土地1200亩,累计发放群众务工工资80万元。
发展出题、杨柳答卷!在“赶考”乡村振兴路上,杨柳镇围绕全县2+N产业发展布局,不断推行资源资产盘活利用,让全镇茶园焕发生机、牛场实现增收、厂房改建升级、土地流转增效,成功实现村集体经济、企业和农户“三方满意、互利共赢”局面,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来源:微杨柳)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