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泽波,印江自治县政协委员,洋溪镇新阳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团县委副书记、洋溪镇商会副会长,他还是洋溪镇致富带头人和洋溪贡米厂的创办者。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洋溪人,为了让乡村更美、乡亲更富,他化身成为“米支书”,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洋溪镇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是当代致富带头人投身乡村振兴的缩影。
夯基础,发展特色产业。洋溪自古就是印江粮仓,但由于缺少深加工企业,洋溪大米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好的产品并没有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收入,邱泽波担任新阳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决定做好农特产品这篇文章,不再让群众“端着金饭碗过苦日子。一是明确目标。他多次通过“三会”探讨产业发展方向,同村“两委”班子讲述自己对于发展稻米产业的想法,带领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农民在水稻生产和技术方面的想法。最终,发展稻米产业的想法得到了村干部的一致同意。二是以点带面。在统一意见后,他将目光投入村外,通过与双龙村、合心村、新黔村、洋溪村和曾心村的合作,实现了稻米种植统一谋划,建设用地统一规划,项目实施统一设计,并且在双龙村打造了160亩高标准优质水稻示范种植基地,以示范基地动员全镇种植稻米的农户按照标准种植水稻,打好农产品基础,扩大优质水稻种植规模。三是向上衔接。他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绘制稻米产业蓝图,在产业发展初期寻求洋溪镇人民政府的支持,镇政府高度重视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从品种选择、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品牌提升、市场拓展、稻谷文化挖掘等多方面推动,初步形成“党组织+贡米厂+农户”的发展模式。
扬优势,增强产业活力。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在发展乡村产业的道路上,邱泽波利用自身优势和本地优势谋篇布局,让具有区域性的农特产品走出去,打开属于自己的市场。一是做好带头人。建厂房需要一笔启动资金,他就自筹资金建厂房,将自己多年来经营洋溪砂石开采有限公司的资金用于支持稻米产业,建成800平方米的“洋溪贡米”加工厂并投入使用,同时,做好与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的联络员,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走向市场。二是打好生态牌。依托洋溪镇境内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降雨充沛的特点,在全镇适宜区域,鼓励支持连片种植,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高产技术,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提高了粮食产能,实现了产销平衡,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精细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培育,造就了洋溪贡米独特的口感,促进粮食生产既保质又保量。三是唱好文化戏。通过深入挖掘洋溪镇水稻种植发展历史,在《印江县志》中找到了洋溪作为鱼米之乡,出产的大米曾是皇家贡品的记载,为打造洋溪贡米品牌提供了史料支撑,他申请注册了“洋溪贡米”作为原产地保护和商标,积极在做大做强“洋溪贡米”品牌上做文章,利用品牌效应辐射带动村民发展水稻上万亩。
做公益,履行社会责任。在产业取得成果后,他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行动来回馈社会,用真情去关心他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慷慨解囊捐资帮困。积极关心镇上独居老人,为14名独居困难老人送去了7000元的关怀金,在镇举办的扶贫活动中主动捐款了12000元,在镇外举办的公益性扶贫捐款中捐赠了35000元,二是关注教育。长期与乡镇学校负责人保持联系,询问学生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知道洋溪中学操场缺照明设备时,他主动捐赠了一套价值3万元的广场路灯设备。三是传播善意服务大众。多次参加印江组织的各类大型活动,如:疫情防控期间为工作人员捐献食用猪一头,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后勤物资供应。
他说,“我个人的力量虽然微薄,但是只要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就乐意出一份力,作为村支书,我要把根扎在农村,把群众利益摆第一,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让村民安居乐业,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据统计,截至目前,他建成“洋溪贡米”加工厂房800平方米,购买现代水稻加工设备1套,实现了群众自种谷子每斤整体增值0.3元,农户自销大米每斤整体增值2元以上,年全镇水稻产量5000余吨,产值2000余万元,80多吨“洋溪贡米”直销北京、山西、广东等地,有效带动8个村170多户农户增收70多万元,户均增收4100多元,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余个。(洋溪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