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专题
强村富民行动系列2 | “小工坊”蕴藏增收“大能量”


开栏语

全面实施“强村富民”行动“既是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贵州对铜仁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全力盘活农村闲置低效资产,加快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去年以来,地处武陵山主峰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围绕“让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强、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目标,通过党建引领,主体带动,公司平台辐射,深耕“强村富民公司”“强村富民工坊”“村级劳务公司”,有效促进联村抱团共奔振兴 、联农就业共同致富,搭建起了村民就业增收新桥梁。


当前,印江上下正以昂扬斗志,奋力书写“强村富民”行动新答卷。目前,印江成功创建“两强两富”示范村141个,成立“强村富民公司”18家、“村级劳务公司”18家,培育“强村富民工坊”64个。盘活闲置资产项目45个,资产盘活总收益1201.12万元,带动就业1219人,覆盖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2417户。


从今天起,微印江将推出系列报道《印江党建引领书写“强村富民”新答卷》,从首篇、中篇、尾篇看印江“强村富民公司”如何联村抱团共奔振兴、“强村富民工坊”如何联农就业共同致富和“村级劳务公司”如何搭建村民就业新桥梁?奋力书写“强村富民”印江新答卷,推动实现村更强、民更富、生活更美好中篇聚焦“小工坊”蕴藏增收“大能量”看“强村富民工坊”如何联农就业共同致富




“小工坊”蕴藏增收“大能量”


 看“强村富民工坊”如何联农就业共同致富 


在印江自治县洋溪镇洋溪村有一栋老旧房屋,曾是印江最大的粮站,洋溪镇在推动“强村富民工坊”建设中,以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资为主要目的,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将原洋溪粮站房屋改造成规范的“强村富民工坊”,并引进镇内有条件的铜仁梵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和洋溪镇欣贵圆家庭农场入驻加工坊,让老粮站变废为宝成为两家经营主体的生产加工点。


洋溪镇强村富民工坊正在加工“洋溪贡米”。王东 摄

“去年,我镇的‘贡米加工坊’有200多吨‘洋溪贡米’销往北京、山西、广东等地,有效带动洋溪、新黔、双龙等8个村250多户农户增收100多万元,户均增收4000多元,还代表全市参加了全国粮食交易大会。”印江自治县洋溪镇党委副书记李慕航说,过去,洋溪镇原产的大米都是群众自产自销,品种繁多、靠天吃饭、加工销售难成了村民们的“心病”。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洋溪镇在原洋溪粮站废弃房屋基础上修建了烘干、加工、仓储一体的800平米“洋溪贡米”加工厂,拥有日加工大米2万斤的先进大米生产线。通过引进铜仁梵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经营‘洋溪贡米’加工厂,建立“党支部+公司+村集体+工坊+农户+市场”模式,在实现洋溪大米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全镇大米附加值,使水稻产业成为了当地的一项支柱产业。2024年洋溪镇建设“洋溪贡米”核心基地1500亩,示范带动全镇发展1.3万亩水稻种植。


图为洋溪镇强村富民工坊正在加工“洋溪贡米”。王东 摄


印江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优势,以产业发展为平台,引导党员、致富带头人参与“强村富民工坊”建设,带头破解乡村产业发展难题,通过选好人、带好队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实现强村富民。


铜仁梵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洋溪贡米”加工厂负责人邱泽波是洋溪镇商会会长,更是一名中共党员,他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利用企业优势,在洋溪镇党委、政府搭台和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将洋溪镇相对集中、地域相邻、水源充足的农田进行统一规划,严格传承“洋溪贡米”种植要求种植水稻。在邱泽波的带领下,位于产粮核心区的合心村就有20名党员和2家种粮大户“联盟”发展水稻50亩。


“2023年,我们由公司统一种植、管护、收割水稻500多亩,然后统一加工、销售,共计加工洋溪贡米200多吨,其中涉及15个村农户的稻谷加工有100多吨。同时,我们的加工厂除了带动43名村民就业,培育大米加工技术人才 4名,还按照不低于项目投入资金的5%进行利益联结,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5万元。”铜仁梵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洋溪贡米”加工厂负责人邱泽波说。


图为洋溪镇“罗汉果加工坊”的工人正在包装罗汉果。梅亚军 摄


记者注意到,在这栋老粮站的中间位置还有一间“罗汉果加工坊”。


为整合资源,扩大产业规模,发挥能人效应。2023年,洋溪镇吸引致富能人在小溪村、新黔村、银坳村三个村发展罗汉果600亩,将老粮站改扩建后提供给果农用于罗汉果加工,并出资40万元购买一套先进的罗汉果烘干设备出租给罗汉果种植大户,解决果农生产、销售、加工问题,增加强村富民工坊收入。


图为洋溪镇“罗汉果“基地。梅亚军 摄


洋溪镇采取“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工坊+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村里党员带头发展罗汉果产业,广泛宣传动员致富带头人和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助推罗汉果产业做大做强,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罗汉果成为乡亲们的致富“金果”。


“我这600亩罗汉果每年产值在200万元左右,可以带动4000余人次就业,每年支付工资40余万元,支付三个村的土地租金和加工坊的租金一共12万元。”洋溪镇欣贵圆家庭农场、“罗汉果加工坊”负责人黄绍明说。


图为洋溪镇“罗汉果“基地。梅亚军 摄

印江新寨镇依托网红人才资源,成立新寨镇强村富民直播带货工坊,采取直播平台与村党组织、宏源茶业、村合作社、以及村内农业种植大户合作,通过网络主播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手王艺品等,带动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增收。目前,该镇通过电商直播销售的茶叶、红薯粉、土猪肉、酸缸豆等农特产品销售额以达20余万元。“通过在全县率先成立强村富民直播带货工坊,通过新媒体拓宽农产品供销渠道,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销售自家农产品,让人民群众口袋富起来。”新寨镇党委委员、组宣统委员严杰东说,下一步,新寨镇将加大力度扶持直播带货工坊,积极培育直播人才,让直播带货工坊为强村富民注入“云动力。


图为新寨镇“强村富民直播带货工坊”,撕栗村第一书记严鑫正在直播带货农特产品。梅亚军 摄


在印江,一些乡镇还利用集镇、村居所在地的闲置学校建立“强村富民工坊”,瞄准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将技术简单的藤椅编织、制衣、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群众家门口,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从事产品加工增收。


图为缠溪镇“强村富民”手工编织公司。梅亚军  摄


2023年,缠溪镇通过盘活位于集镇的闲置幼儿园,引进藤椅编织技术,由缠溪村与两路口村每村集体出资10万元合伙入股共营企业,建成占地面积600平方,生产车间3间的“强村富民”手工编织工坊,并成立“强村富民”手工编织公司,辐射带动集镇陪读人员及周边村寨闲散劳动力参与就业。“由于藤椅编织技术简单、上手快、劳动强度小,每月能带动60余人务工,全年可实现务工增收25万元左右,为两个村的集体经济带来12万元左右的收益。”缠溪镇缠溪村党支部书记田洋说。


印江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学校、废旧粮仓、党群服务阵地、易地扶贫搬迁点门面等资源,组织工业和商务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和各乡镇(街道)等相关单位,引导家庭农场、扶贫微工厂、村级劳务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建立利益联结,围绕原料加工、订单生产、劳务服务、技术服务、电商直播、定向招工6种方式,建设“强村富民工坊64个,工坊带动集体增资348.63万元,带动5631人就业。(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梅亚军)



文明印江随手拍,长按图片进入小程序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泽琴 编辑:王琴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