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社会写真
“全国最美家庭”张宣民家庭: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图片



印江自治县洋溪镇冷水村村民张宣民幼时因意外失去双手,但他没有对生活屈服,身残志坚,后来与断腿妻子相识相爱结婚,他们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探究创业致富的路子,发展肉牛养殖,悉心照料年迈老人、抚育小孩、关心邻里。他们时常教育子女要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不要因为父母残疾就自卑自馁,要志存高远、热爱生活,更要懂得感恩。“让周边残疾人加入我们的团队,一起来养牛发家致富。”这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图片


正是这对普通的夫妻,靠着“两只手+三条腿”同心协力,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用坚韧的毅力和勤劳,携手“犇”出了好日子,书写“无手仍可顶天立地,无脚也能踏出幸福路”的感人事迹,他们用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毅力,彰显着普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和不懈追求,该家庭也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图片

坚定信心  点燃新的生活



“虽然我们夫妻俩只有一双手,三只脚,但是我们完全能自食其力,不给国家添麻烦……”张宣民夫妇作为一对身体残疾的夫妻,他们积极向上,他们坚韧不拔。


图片


今年41岁的张宣民9岁时不慎从树上掉落,摔伤双手,因没有及时就医,失去手肘关节以下部分。2010年,张宣民与失去了左腿的廖春琼在参加全省残运会训练时相识相爱,他们作为残疾人游泳运动员,代表贵州在全国比赛中屡获佳绩,一块块奖牌挂满了墙壁,一本本证书堆满了柜头。2011年2月两个具有共同追求的恋人走进了神圣的婚姻殿堂,并生育了一儿一女。


图片


从省队退下来后,他们没了收入来源,小孩的抚养费、父母的赡养费、整个家庭的日常开支成为这对夫妇沉重的负担。为此,张宣民曾迷茫过、犹豫过、踌躇过,他觉得自己没有双手,很多正常的事都做不了,但看着贤惠的妻子和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他又不甘心失去人生的奋斗目标。


在考察各种产业后,他毅然决定与妻子共同发展肉牛养殖。“虽然我们都有残疾,但是我的手就是我老公的手,他的脚就是我的脚,只要我们夫妻一条心,就一定会把牛养好!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正是张宣民妻子廖春琼的这句话,点燃了丈夫对新生活的希望。


图片

“牛”气养“牛”  追求人生价值 


2014年,张宣民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精准扶贫各项惠民政策。最初,他利用5万元“精扶贷”修建三间简易圈舍,并买来5头牛饲养。从此,在冷水村的大山里就有了夫妻俩起早贪黑、沐风栉雨的忙碌身影。


图片


每天六点钟,张宣民、廖春琼夫妻准时起床,为小孩做好早餐,廖春琼便用一只脚驾着残疾人三轮车带着丈夫去牛场。张宣民从储料间来回背饲草,廖春琼拄着拐杖清理牛粪、开机磨玉米粉、搅拌草料......忙完这一切,张宣民用磨起老茧的胳膊夹着装满草料的胶轮车走在前面,妻子廖春琼拄着拐杖跟在后面,夫妻俩齐心协力给牛群喂完食,又互相配合拉着水管给牛喂水,因夫妻俩都有残疾,喂完牛一趟下来就要花上两个小时。


由于文化不高、行动不便、技术不熟,张宣民夫妇在养殖上走了很多弯路,有的牛染病了也不知道,导致人累瘦了,牛却没有养壮。为此一有空闲时间,张宣民就扎进村里的农家书屋,学习国家政策和养牛技术,他还积极向周边的养牛大户和畜牧站专家请教,向他们求经验、讨方法、问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逐渐摸清了养牛的门道,肉牛的存栏数量逐年增加,收入也逐年增加。


图片


 2022年,洋溪镇政府对冷水村闲置养猪场进行改扩建,建成占地面积800平米、存栏肉牛60头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张宣民与冷水村集体签订合同,进驻养殖场发展肉牛养殖,同年洋溪镇投入衔接资金56.8万元入股到张宣民的养殖场。


图片


在张宣民的用心经营下,养殖场现存栏肉牛48头。“有些身体健全的人养这么多头牛都很困难,而张宣民这对残疾夫妇却把养牛产业发展得这么好,不仅增加了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肉牛产业10余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冷水村党支部书记蔡国胜竖起大拇指说。


“去年我的养殖场出栏了15头牛,由于牛价不稳定,除去喂料,纯收入有3万多块钱。今年我计划出栏30头牛,相信今年的收入会比去年多。”张宣民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图片

恩爱有加  传承良好家风 


失去双手和左腿给夫妻俩的生活带来众多不便。但这对特殊的夫妻却选择“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上,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困境,妻子廖春琼无怨无悔,孝敬老人,教育儿女,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日复一日,从来没有抱怨过,用她的勤劳善良、贤惠能干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


去年冬天,廖春琼婆婆刘祖婵生病在镇卫生院住院治疗,廖春琼每天来回接送婆婆去卫生院输液,细心陪护着老人。“儿媳把我们当亲生父母一样孝顺,我们两娘母从没有拌过嘴,我们也是把她当女儿看待。”廖春琼婆婆刘祖婵逢人便说。


张宣民母亲刘祖婵今年已经66岁,仍然喂养了5头猪,尽最大努力给儿子、儿媳减轻家庭负担,而他的父亲张光华知道夫妻俩压力大,也主动到养牛场帮忙,承担着一些杂活累活。


图片


廖春琼的家人对小夫妻也十分关心,2022年冬天,张宣民家有十来头牛都生病了,每天要给牛打针喂药,恰巧父亲身体也不舒服,两个人忙得不可开交。廖春琼的哥哥和嫂子知道后,特地从相隔400多公里的罗甸县赶来帮忙,临走还帮他们杀了年猪,熏好了过年要卖的腊肉。


图片


在邻居眼中,张宣民从小就懂事、孝顺。每次赶集,他都会给父母买点好吃的东西,逢年过节、父母生日,张宣民都会和妻子给父母改善生活、添新衣裳,父母生病时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陪伴。2015年,张宣民父亲不慎被牛撞倒,导致肋骨骨折。住院期间,张宣民一边陪护父亲,一边向亲朋好友筹借治疗费用,父亲出院在家卧床康复期间,端饭、盖被子、捶背……张宣民都精心照顾着。


图片


一路走来,张宣民夫妇付出比常人百倍的艰辛,但正是因为他们一家人在面对困难时风雨同舟、相敬相爱、相互包容,才挺过了生活中的一道又一道坎,迎来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图片

邻里互帮 小爱融入大爱


在洋溪集镇到冷水村一带,说起张宣民一家,大家都是赞不绝口,除了因为张宣民夫妇身残志坚的励志感人事迹外,还因为他们一家子乐于助人,为人厚道。


图片


在洋溪镇,大大小小的肉牛养殖户有不少,进购草料往往是最头疼的环节,一次性买少了运输成本太高,买多了又怕放坏,因此不少散户都选择按需在张宣民家的养殖场拿草料,因为跟自己去厂家购买的价格一样,没有任何差价,还节省了运输成本。尤其是去年冬天,大雪封山,道路凝冻,不少养殖场都缺少草料,周边十多家养殖户都是到张宣民家的养殖场拉草料应急,其中仅周仁友一家就在张宣民处拉了2吨草料,解决了燃眉之急,否则他家的八头牛就得饿肚子了。


“拉草料只要电话告知他一声,需要拉多少自己就去拉了,他也不会在现场去跟你核对称重,钱也是什么时候方便再什么时候给,他们一家子为人真的是没得话说。”说起张宣民,大家都是竖大拇指。


近些年,在农村的留守老人日渐增多,洋溪镇也是如此。留守在家的老人们往往也闲不住,总是力所能及地干点农活,去年夏天,玉米成熟丰产后,自家吃不完拉上街又不一定好卖,关键是还缺乏劳动力,这让不少种植玉米的农户犯了愁。作为养殖户大户的张宣民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以市场价收购了不少老人家种植的玉米,夫妻俩开着三轮车一趟又一趟地奔波在洋溪周边村寨,让老人们的辛勤劳动成果变成了看得见的经济价值。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有一次,张宣民家牛生病了,张宣民夫妇到离集镇较远的地方去拿药,原本天黑前能回家的路程,却因为三轮车出了问题被耽搁了,5岁的女儿看着天黑了父母还没回来,在家哭了起来。邻居听到后马上联系张宣民,得知事情原委后将小孩带到家中吃饭,一直等到张宣民夫妇回来,这样的融洽关系,让张宣民一家倍感温暖。


图片

注重家教  铭记感恩回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张宣民夫妇深知培养教育好子女是改变家庭命运的最重要途径,因此他总是叮嘱孩子们要认真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不光是学知识,张宣民还不忘引导培养两个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图片


“不能只是读书而四肢不勤,不能好吃懒做、眼高手低,只要踏实肯干,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张宣民这样教育子女。闲暇时间,两个孩子都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力的家务,也会到牛场帮忙。他还时常告诫孩子们要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不要因为父母残疾就自卑自馁,要志存高远、热爱生活,更要懂得感恩,一定要记得帮助过他们家的人,将来再慢慢回报。


图片


2023年7月,洋溪镇合心村一户姓蔡的人家因意外火灾损失惨重,张宣民听说后购买了1袋米、1桶食用油,外加200元现金送到了合心村村委会,委托村干部交给受灾的人家。他说:“我们一家也得到过政府和社会上的很多关心关怀,现在看到他人有难,在能力范围内我也想尽可能地帮一帮,回报社会。


图片

憧憬未来 初心助力发展


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张宣民一家通过自身努力摆脱了贫困,吃穿住和子女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保障。但他们一家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脚步却没有因此停下。张宣民家庭积极向上、身残志坚、勤劳朴实、不等不靠、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乡邻,也成了乡亲们学习的明星、榜样。


图片


2023年底,张宣民将一年的养殖场租金和集体入股分红资金共计4万多元交到了冷水村村委会。目前,洋溪镇政政府已成功帮助张宣民家的养殖场申报注册了市级“家庭农场”,在政策、资金、项目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张宣民养牛场存栏肉牛40余头,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家庭农场。


“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家这么大的支持和信任,我们有信心能把肉牛养殖发展好,要让大家都知道,美好生活靠奋斗就一定会实现的。”张宣民夫妇在谈及未来打算时憧憬地说,他家虽说已经是吃穿不愁了,下一步希望可以通过努力买一辆家用小轿车,再在城里买套房子,让生活更美好!(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梅亚军 通讯员 冯芳芳)



图片

文明印江随手拍,长按图片进入小程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张向芬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