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专题
印江印象·红色印迹 | 红三军转兵印江




  



开 栏 语


     



抚今追昔忆峥嵘,鉴往知来谱新篇。2024年,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90周年。为缅怀红军在印江的光辉业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县委党史研究室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印江印象·红色印迹”专栏,追寻红军足迹,讲述红军在印江的红色故事,重温红军在印江的峥嵘岁月,在传承红色精神中凝聚奋进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谱写印江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县新篇章。




红三军转兵印江






红军在印江








一、红三军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据地

1.

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


1927年南昌起义之后,党派贺龙、周逸群同志到湘鄂西,组织湘鄂边前敌委员会,领导群众开展气势磅礴的武装斗争,创建了以桑植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根据地,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第四军。1930年2月,鄂西地区的革命武装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同年7月4日,根据中央指示,红四军和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陡湖堤会师,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由贺龙任军团总指挥,周逸群任政,孙德清任参谋长,柳直荀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二、六两军(原四军改为二军)二军军长贺龙兼,六军军长旷继勋,政委段德昌,整个军团共1万余人。两军会师以后,根据地进一步发展,使洪湖、湘鄂边、鄂北、鄂西北等根据地连成一片,组成了湘鄂西根据地,并建立了以周逸群为书记的中共湘鄂西特委,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木黄红三军政治部旧址


1930年下半年,党内在“立三路线”的影响下,其执行者取代了周逸群同志对二军团的领导。受“左”倾冒险主义关于“夺取长沙,攻占南昌,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左倾错误战略支配,红二军团脱离根据地,去攻打设防坚固的湖南省城长沙,结果在湘鄂边的杨林市作战失利,损失很大,不得不在鄂西一带转战半年之久。于1931年2月,到达湖北长阳县枝柘坪休整,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简称红三军)。下辖3个师,原红二军编为第七师,红六军编为第八师(后又将洪湖地区的革命武装编为第九师)。由贺龙任红三军军长,邓中夏任政委,汤慕禹任参谋长。从此以后,红三军的番号一直保持到1934年10月,与红六军团在木黄会师后才重又恢复为红二军团。


印江兰克毛坝的红三军司令部旧址


2.

湘鄂西根据地的丢失


经过红三军将士的浴血奋斗,到1932年初,湘鄂西苏区的范围发展到20多个县的广大区域,主力红军连同地方武装扩展到3万人以上,形势相当可观。可是,在以后一年多时间里,敌人对洪湖根据地“围剿”多达4次。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四次“围剿”,进攻洪湖根据地的兵力就达10万之多。由于敌我悬殊,我军被迫撤到湘鄂边,洪湖根据地遂告丢失。1933年夏秋,蒋介石集结百万之师,在对江西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的同时,又派遣大量兵力向湘鄂边红军围攻。我军虽奋力血战,毕竟寡不敌众,湘鄂西根据地又告陷落,红三军再次失去依托。至此,湘鄂西根据地全部落入敌手,红三军已锐减到3000人,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被迫游击于湘鄂川黔边界。失败主要归结为李立三、王明两次“左”倾路线的干扰和影响,导致了湘鄂西苏区的失败。



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了中央。这年2月,党中央派夏曦同志到湘鄂西工作,成立了以他为首的鄂西中央分局,统一领导湘鄂西的党、政、军工作。在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彻底失败后,敌军大举围攻洪湖中心区域之际,夏曦执行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采取了单纯防御的战略战术,洪湖根据地便葬送在这种单纯防御的保守战略手里。夏曦命令红三军仓促突围,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转战,行程7千余里,于1933年初到达湘鄂边。这时,红三军已从2.5万人减到1万余人。


此时,夏曦继续推行机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取消了红三军各师师部,把全军编成5个团,由军委分会(主席夏曦)直接指挥,实际上取消了红三军军部,排斥了军长贺龙同志对部队的领导和指挥。



夏曦所推行的王明路线对湘鄂西苏区的最大破坏,就在于1932年春夏,1932年底,1933年春,1933年春夏,在党政军内连续进行了4次肃反扩大化,错杀了一大批优秀党、政、军干部,大大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结果导致了湘鄂西根据地的全部丧失,红军不得不辗转他乡作战,寻机建立新的根据地,于是进入黔东来到印江。





二、红三军进入印江


红三军在湘鄂川黔边界的活动,使各地官吏豪绅大为恐慌,纷纷向上呼吁求援。四川、贵州、湖南等省军阀刘湘、王家烈、何健、徐源泉等,也迭电国民党中央告急。蒋介石遂于1934年1月由南昌行营电令四川“善后督办”刘湘主持对湘鄂川黔边区“会剿”。险恶的斗争形势日益压缩了红三军的活动范围。为了保存革命实力,红三军不得不离开湘鄂川黔边,再度转入军事上的转移,移师川黔边境活动。


红三军九师枪械所所在地(沙子坡麻竹园)


由于连年转战,红三军损失巨大,广大指战员逐步认识到必须有一个比较巩固的根据地。1934年5月9日,红三军智夺彭水。彭水一战,歼敌一营,士气大振。当时,红三军准备就地建立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根据地。但彭水“背山面水”“易攻难守”,易陷绝境。遂命红三军乘胜西渡乌江,向黔东进军。1934年6月1日,红三军攻占黔东重镇沿河。红三军占领沿河后,本应暂时休整,但因沿河县城分踞乌江两岸,背靠大山,形势亦如彭水,不利扼守。而黔军李成章旅,付恒忠部,川军达凤岗旅,湘军周燮卿旅正向沿河进逼。红军遂决定抢在川湘之敌尚未形成包围圈之前甩开敌人。1934年6月9日,红军从南腰界出发,出敌不意向南直下,经酉阳的龙池、唐家溪,松桃的猫山、麻阳,印江的鸡母溪进抵刀坝。印江县伪县长张廷泽得知红军进人县境,便弃城仓惶逃至思南。刀坝是印江、沿河、松桃、酉阳、秀山5县交界的小镇,北进可到酉阳的南腰界,西经凉风岭可到沿河的小井,东经来安营可达松桃的火烧桥,南下经木黄即可进入印江梵净山。红三军来到刀坝后,应群众的要求,处决了刀坝伪区长李天治,还派兵到来安营捉拿伪区长陈文澜,未获。红三军的到来,犹如春风化雨,“神兵”斗争又枯木逢春,死而复苏。从此“神兵”摆脱了受官吏、豪绅利用和封建迷信支配的地位,得到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



红三军进入印江时,只有两个师(七师、九师),3个团,共3千多人。当时的组织序列是:





稿件来源:《红军在印江》(此书由中共印江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整理编辑,2013年9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王琴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