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街镇传真
强村富民 | 合水镇:工坊活起来 村民富起来

图片



一大早,印江自治县合水镇强村富民食用菌工坊内不断传出阵阵声响。走进厂房内,黑木耳的香味扑面而来,朵朵菌菇有序排列,采菇工人正娴熟地操纵着手中的铲子,将菌菇“翻身”晾晒。

图片


据了解,合水镇强村富民食用菌工坊为2024年1月引进贵州永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盘活闲置的原秀印高速公路建设搅拌站建设,建成集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食用菌工坊,工坊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工坊内建有黑木耳菌棒加工生产线1条,可年产菌棒100万棒。


“工坊主要采取‘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菇农+群众’的发展模式,以新莲、高寨、三坪、合水4个村为载体,争取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400万元,采取合股联营方式,引进贵州永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建成。”合水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张青松说。公司负责食用菌菌棒生产、病虫害防治、田间技术管理服务以及加工销售,村集体经济负责流转土地、劳务组织,与企业合资生产菌棒售卖,完善基础设施及排田出租,同时每村自行发展菌棒10万棒,本地菇农负责种植菌棒,群众参与土地流转、务工实现增收。


图片


“在这里工作半年了,虽然有点辛苦,但平均每天有120元工资,收入很不错。”36岁的陆芬是合水镇白元村人,因照顾家庭需要,她今年无法外出,只能就近到工坊工作,她一边忙着翻晒一边说道,自己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图片


“工坊采取稻耳轮作方式,建立基地400亩,发展黑木耳320余万棒,每年可生产优质黑木耳64万斤、优质水稻32万斤,年产值可达1920万元。”合水镇强村富民食用菌工坊负责人张颖表示,工坊有固定工人20余人,临时用工300余人,每年发放人工工资48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周边群众的就近务工。


图片


食用菌工坊只是合水镇强村富民工坊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合水镇立足区域自然禀赋,紧紧围绕“两强两富”目标,先后引进以生产食用菌棒为主的贵州永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生产加工中药材博落回为主的贵州博宇天成有限公司、以生产加工粮食为主的贵州印江红谷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和提供专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印江江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朗溪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落户,奋力打造多元融合促振兴的“强村富民”工坊,实现了集体增资、企业增值、群众增收的目标。(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超超 通讯员 林家彩)



图片


图片

图片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刘承芳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