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走进印江 > 民俗风情
超燃超爆!印江凯望村舞龙嘘花激情上演

图片


点击观看视频


在印江自治县新寨镇凯望村,一项源自清朝的传统民俗活动——正月初十舞龙嘘花于今年再度激情上演,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这项活动不仅展示了凯望村独特的文化底蕴,更彰显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让这个春节变得尤为热闹。


图片


夜幕低垂,凯望村委会广场灯火辉煌,五彩斑斓的灯笼高高挂起,宛如梦幻般的场景,将整个广场装点得格外喜庆。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期待着这场年度盛宴的到来。随着喜庆的锣鼓声渐渐响起,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长龙在广场上翻腾起舞,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一片欢腾。


图片


舞龙嘘花是凯望村世代相传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它承载着村民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每年的这个时候,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起来,精心筹备这场盛会。花筒的制作,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花筒的制作过程繁琐而精细,每一步都凝聚着村民们的智慧与心血。


图片


凯望村村民铁强对于花筒的制作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制作花筒的竹子选择至关重要。“办花筒,楠竹、苦竹、慈竹都不行,只有斑竹最好。”铁强解释道,斑竹的节子长且厚,更适合制作花筒,而苦竹和慈竹由于质地较薄,容易在燃烧时破损,楠竹的节子则太短,不适合制作。因此,斑竹成为了制作花筒的首选材料。


图片


竹子选定后,便是繁琐的制作过程。村民们需要将竹子改刀成竹筒,再经过挑选黄泥、研磨铁粉、碳粉、配料、装筒等三十余道工序,才能制作出精美的花筒。今年70岁的杨遐文老人,是村里的花筒制作高手。他对于花筒的制作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认为只有经过精心挑选的原料和细致的工艺,才能制作出既美观又安全的花筒。


图片


“从挑选竹子到花筒制成成品,一共有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必须是环环相连、精雕细琢。”杨遐文老人介绍道,炭粉、硫磺的配比要精确计量,干湿度也要调得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保证花筒在燃烧时产生璀璨而安全的火花。正是这份对传统的尊重与坚守,使得凯望村的舞龙嘘花活动得以世代相传,历久弥新。


图片


除了花筒的制作,舞龙队伍的训练也是村民们关注的重点。为了确保初十这天的舞龙嘘花精彩纷呈,村里长安、四房、大桥等五支灯会里的年轻人纷纷放弃初十前外出务工赚钱的机会,积极参与舞龙队伍的训练。他们深知,这场盛会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家乡的一种热爱与奉献。


图片


村民代松对于舞龙嘘花活动充满了热情。“凯望村初十舞龙嘘花是代代相传下来的,我们年轻人都要舞龙嘘花后再出去找钱,一是图个热闹,二是想把这传统传承下去。”代松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图片


随着夜幕降临,舞龙嘘花盛会正式拉开帷幕。一条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在灯光的照耀下腾空而起,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欢呼声,长龙在花筒喷射出的璀璨火花中穿梭起舞。村民们手持花筒,纷纷向舞动的巨龙喷射火花,场面壮观而震撼。火花四溅,照亮了整个夜空,也点燃了村民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图片


游客杨素惠对于这场盛会赞不绝口:“凯望村的嘘花非常热闹,舞龙非常精彩,是勇敢者的游戏,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片


舞龙嘘花作为凯望村的传统习俗,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喜庆,展现了当地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更成为村民联络情感、促进乡村和谐的重要纽带。(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小视频 田林)



图片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张向芬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