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印江 > 历史文化
印江地名故事 | 书法之乡——印江,名由印水江梦








  印江,自治县名,位于铜仁市境西部,地处梵净山西麓。印江之名来源于思邛江。


  思邛江在其数百年的历史记录中,竟于明弘治年间梦幻般的误笔,将“邛”多加半横,书为“印”,印江之名永留于世。查明嘉靖《思南府志》,载:“思印江,去县十里,源出朗溪,北流入德江,即古思邛水也,俗讹邛为印。”这里,唐朝始有建置,先后分设思王县和思邛县。宋建隆元年(960)改思邛县为邛水县,元废县分设思邛江、朗溪、厥册三长官司。明弘治七年(1494)废思邛江等长官司设印江县,公元1986年12月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印江地处乌江通往佛教名山梵净山的西境要道。据新编《印江书法志》载,自隋唐始有不少高僧大师涌入山上建刹传教,仰此文化影响,崇文尚书渐成乡风。到了明代,诸如儒学教授周冕、都察御史肖重望等等书坛才人已蜚声于世。清代印江书艺更为鼎盛,名望之家不胜枚举。乾隆时期(1736-1796)文人李绿园诗称“梦中偶到印江地,呼我书乡唤我民”,即已称印江为“书乡”。同治时期(1862-1875)印江知县邓玲筠盛赞“印人男耕女织,勤而朴,惜字善书者众,不负书乡之名也”。是朝王道行、周以湘、潘登云、严寅亮堪称印江书法“四大家”,墨香九州,声名显赫。光绪十七年(1891)严寅亮书“颐和园”门匾三字,并书内匾18方,楹联23副,受慈禧赐“宸赏”玉章一枚,名噪海内。此外,书题文昌阁窗额,楹联的魏祖镛,四方流传“写字要算唐钟英”民谚中的唐钟英,人称“诗书画三绝”的鄢师竹,以及王佑之、吴步云、张伯谦等,可谓墨涌寒涛,蓬山留翰。近代魏幼安、王孔滋、白遂之、魏经略,当代魏宇平、王峙苍、李溥渊、杨昌刚、徐清桓等印籍人,也都书艺超群,颇负盛名。如今印江书法更是人才济济,遍布全国。自明、清以来,印江人一直以习书研艺为时尚,在瞿正平先生考察中有人告知他:在印江“路遇识字人,十有九人会书法”,其间有一批各领风骚的书法名家,有虽无缘显名而技高一筹的书法能手,有提笔善写的书法爱好者,无论遇婚丧嫁娶、迁居造房,或是逢入学出仕、交际应酬,他们均以能书一手好字而自豪。一位重庆名人曾这样称赞道:“贵州印江是有名的书法之乡,清代以来,名书法家辈出,独占书坛鳌头,具有深远影响”。

  

注:摘自《铜仁地名故事》(一聚落集第4至5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王琴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