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印江 > 历史文化
印江地名故事 | 高寨--印江最早的苗王寨







  高寨,村名,隶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位于该镇中部。高寨村实为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寨,寨内分为上寨、下寨、高峰三个村民组。


  据历史记载,印江境内有苗族土著居民九姓,包括罗、吴、杨、石、王、龙、游、乜、胥等,高寨则是明清四十八苗族大寨中的老寨,至今仍保持完整。为何称其为老寨?从史料可以得知,“高寨”之名的原意是苗族首领居住的地方。明朝洪武初年,沱江宣抚使田儒铭征剿朗溪时,朗溪十五蛮洞的统治者罗大车、罗大保、吴开新、杨绒飞,分别任东南西北几大寨的头领,洪武五年(1372)后全部归顺田儒铭,并入朗溪蛮夷长官司,分别设为高寨洞,亥溪洞、鬼冶洞、乾德洞等四个洞,苗头罗大东、罗大保、吴开新、杨戒飞为洞官,隶属于朗溪蛮夷长官司。长官司首任长官叫田茂能。


  在历史上,居于高寨的苗民有吴、罗、杨、石四姓,非常团结,从来没有因土地、资源和生产生活资料发生过矛盾纠纷,一直世代友好。在高寨西侧的一个山岭上立有一小庙,故名“四公庙”,是四姓共有之庙,即为纪念吴罗杨石四姓之先祖的场所。


  明朝初年,朱元璋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夷治夷”的统治策略,保持和巩固地方土司政权,在贵州设置了几个思南宣慰司,宣慰司下设宣抚司,宣抚司下设长官司,长官司下设洞,洞下设土百户,土百户以下设牌甲,高寨却是长官司下设的一个洞,也是印江最早的大苗头罗大车居住的地方。罗大车,绰号骡子、作为地方寨首,朗水十五洞几乎都听随他的主意,明洪武五年(1372)至十五年(1382)隶属思州宣慰司的沱江宣抚司的宣抚使田儒铭,为拓展其疆域领地,在黔东北地区建立若干隶属沱江宣抚司所辖的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田儒铭率其五子攻打朗溪(明称朗水十五洞)、思邛司(即思邛江长官司)、厥册司(即任氏所辖印江北部土司)。在攻打朗水十五洞时,遭到大苗头罗大车,二苗头罗大保、三苗头吴开新、四苗头杨绒飞、五苗头王化闪等的英勇阻击和反抗。洪武十年(1377)田儒铭第二次攻朗水十五洞时采取怀柔政策,给四大苗头分别送去大量的银子,并委以土官,以后又送去了一些真假难辨的假银钞,使五大苗头归顺朗溪蛮夷长官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五大苗头发觉上当受骗,再次聚义造反,因内部出卖被捕,于是年六月十六日在高寨旁的莲花穴被杀害。从此,高寨结束了苗王寨的辉煌历史,变成了印江境内的一个普通村落。

  

注:摘自《铜仁地名故事》

(一聚落集第61至62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王琴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