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底下,村寨名,隶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兴街道土岩村。本因坐落在大圣墩脚下而得名岩底下寨,却有许多的别名,诸如“仁义寨”“吴家岩脚”“蹬底下”等。同时,大圣墩脚下的地名也别具特色,如“猛虎下山”“天堂堡”等。这些地名是谁取得呢?这要从最初来此安家居住的吴姓祖先说起。
据光绪十三年(1887)吴姓第八代子孙忠琪撰谱载,吴姓印江吴承浩在“赶苗拓业”中逃难至贵州印江木黄落坳,后迁到印江太阳山,随后搬迁鸡冠山北部的孟郊(今杉树镇孟郊村)落户,开辟荒野搭盖茅棚而生存,与逃难乞讨女周氏成婚。其长子吴先鳌,看中大圣墩是块风水宝地,便迁在圣墩西卡岩下落户。吴先鳌的长子吴祖宁在岩底下开荒种地,带领子孙开辟了“清明田”创办了“子童会”,设立私塾请先生教学。同时,吴祖宁依照周边地势,将寨东取名“猛虎下山”,西名“桐油田”,北名“长仙土”,南名“隘门”“青菜岭”。所居寨的两旁小山包取名“团堡”和“天堂堡”。吴祖宁教育子孙们要知书识礼,讲究仁义,就将居住寨子取名“仁义寨”。
过去交通不便,印江到沿河的商路通过“仁义寨”。下沿河挑盐巴、收布匹、卖线子的商家从这里经过时,都称吴祖宁及其子孙仁义,常在这里留宿,又因此得名“吴家铺子”。后因寨子居于大圣墩岩脚下,人们根据这一地理位置,取名为“岩底下”。
注:摘自《铜仁地名故事》
(一聚落集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