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府,聚落名,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刀坝镇青狮村狮子屯村民组。
人人只知道湖南有个“常德府”,却不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刀坝镇也有个“常德府”,而且不仅是个地名,曾经还像模像样的是个官府衙门。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常德府”并非是湖南的常德府设在这里,而是当时官府为了加强行政管理,安抚苗民而随意所设的“苗府衙门”,充当不在编的“府苗头”。最初,在这里设“苗府衙门”的动议,与当地的“印盒石”有关。所谓“印盒石”,即是这里有个山石形象印盒,因此人们便称其景观为“印盒石”。“印盒”是权力的象征,是官府的核心意义,因此讲究风水的人们认为,这里应该是个设置“官府”的地方,于是就在这里设了“苗府衙门”,由此以后方圆百里的百姓就在这里上缴皇粮国税,实际上只是一个“皇粮国税”的代征点。于是一些曾经常由铜仁锦江或松桃的松桃河去湖南常德做生意的人,经历过在常德的纳税场景,便戏称“苗府衙门”为“常德府”。
1949年前,“印盒石”的“常德府”衙门森严壁垒,其中有三道关卡,即三道龙门:第一道龙门设在“当门坡”,跨过龙门算进入狮子屯;第二道龙门设在“印盒石”左侧,过了二龙门,才算进入寨内;第三道龙门设在常德府巷子口。三道龙门设有三个管事,每个管事发不同规格的通行标签,不同的通行标签代表来人的不同身份,如朋友、亲人、奸商、间谍、敌人等等。这种暗示身份的不同标签,外人是不知道其中内涵的,只有发签人和收签人才知道。外来人得到标签后只知道可在“常德府”通行,而收签人在收签时就会根据来人的不同身份向族人发出不同的“接待”密令。
这种将“苗府衙门”称作“常德府”的叫法,在1949年前大多数人都知晓是戏称,不少人通常还称这里叫“印盒石”,或者叫“苗府”,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常德府”称谓就渐渐成了这里被叫习惯了的地名。
注:摘自《铜仁地名故事》
(一聚落集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