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寨,村寨名,隶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镇,村寨四周群山环绕,寨子依南北两山而建,寨间是一片狭长而不太宽的田地,一条小河从田间穿流而过。这是一个闭塞幽静的小山村,人们叫它“小毛寨”。
小毛寨原名为“小苗寨”。在明清王朝统治的3个多世纪里,南方数省毗邻的武陵山及云贵高原东部,多次发生针对当地少数民族的“赶苗拓业”事件。明洪武年间,率军前往印江征讨“朗水十五洞叛苗”的田儒铭,于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在“斩杀无数”的战事结束后,允许幸免于难的“残苗”投各峒重开生业。据《明清时期印江聚居苗寨遗迹调查》载,返迁落户的吴姓苗民回到了原来的“小苗寨”。但畏于当地土司的淫威,不敢再称“小苗寨”。为保持原寨寨名,就以谐音改寨名为“小毛寨”,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长期的汉、苗杂居汉化,小毛寨的苗族人们在语言文字方面虽然已没有原始的苗语习惯,能读、写、讲苗语的人已经没有。但在日常生活、称谓等方面仍保留着方言特色。如:在当地人们叫“吃饭”为“乞饭”,称“祖父、祖母”为“公”“把(音)”,称“爹”为“嗲”,称“斧头”为“开山”,喂猪的“木瓢”称“哨瓢”,谁家养的猪长得肥大,则称谁家的“哨瓢运”好。
注:摘自《铜仁地名故事》
(一聚落集第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