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江龙门阵,今天我来摆。上一期我们摆了“牛人”王昭权的一身牛劲,今天我们要摆一摆“牛人”王昭权的一身牛气。
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自己的战场,沟壑纵横、草茂林丰的六井溪,就是王昭权决战贫困的战场。
尽管生活贫穷,家徒四壁,王昭权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自卑与怯懦。为了谋求生路,他曾拖着不便的身躯远赴贵阳学艺,回村里干过裁缝,后来又摆起了理发摊,哪怕有人嫌弃他的手因常年在地上爬行不干净,抱怨他手脚不利索理发速度太慢,他也只是默默忍受,从不自怨自艾。
仅有小学文化的王昭权,内心深处却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闲暇时,他就一头扎进村里的农家书屋,学习国家政策、种养殖技术等知识。渐渐地,肉牛养殖这项事业深深吸引了他,在他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做兽医的弟弟王华,最懂五哥王昭权内心深处的自尊与倔强,明白他渴望被认可、不想被人瞧不起的心情。于是,王华决定用自己的技术为哥哥保驾护航,帮助他实现养牛致富的梦想。
2012年,在弟弟王华的担保下,王昭权揣着借来的资金,小心翼翼地买来了10头小牛。每一头牛在他的精心呵护下,都长得格外壮实。
苦心人,天不负。一年后,6头牛顺利出栏,不仅还清了沉重的债务,还略有盈余。那一刻,王昭权真切地尝到了养牛带来的甜头,也更加坚定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2014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推进,王昭权因重度残疾被列入兜底贫困户,享受到了各项优惠政策。可他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奋斗的脚步,反而像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肉牛养殖的道路上干劲十足。
村里有人不理解,调侃他说:“你一人吃饱,全家不愁,还有国家养着你,何必这么拼命呢?”王昭权回答:“只要我还能干得动,我就一定要做,这样才能少给国家和亲人添麻烦。”
在乡亲们看来,有了政策保障,衣食无忧的王昭权完全可以轻松度日。但他却依旧在山间忙碌奔波,身影从未停歇。寒来暑往,几年的时光悄然流逝,王昭权的肉牛养殖技术愈发成熟,收益也稳步提升。
2017年,王昭权紧紧抓住脱贫攻坚政策扶持的机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存栏牛始终保持在10头以上,养牛的利润超过了2万元。
2018年1月,王昭权向村委会递交了一份脱贫申请书。村支书接过申请书,反复询问他:“不要因为现在情况好了就冲动,你和兄弟们商量过了吗?这可不能反悔啊!”
王昭权坚定地回答:“我上过学,自己的事自己能做主,绝不反悔!我感恩党和国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我的生活已经好了,我不想再给国家增添负担。”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经济逐渐宽裕的王昭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开始计划着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2018年7月,他卖掉了圈里的6头牛,又拿出多年的积蓄,和弟弟王华一起,在进村路口的边上,开启了新家的建设。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一栋崭新的3层砖房拔地而起。乡邻们望着这座漂亮的新居,眼中满是惊讶与叹服。
王昭权也曾先后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铜仁市残疾人自强模范”“铜仁市劳动模范”……
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为王昭权竖起大拇指。他虽然身体残疾,日子过得艰难,可精神十足,从不把自己当废人。从未想过躺平靠救济。从学艺谋生被嫌弃,到转向肉牛养殖,每一步都走得磕磕绊绊,可他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每天一睁眼就琢磨着如何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用日复一日的拼搏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他积极利用政策,却不依赖政策,把“少给国家和亲人添麻烦”挂在嘴边,在脱贫后主动申请“摘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自强自立,这股子觉悟和担当,很多四肢健全的人都比不上。
王昭权的脱贫故事,充满了不向贫困低头、不甘于贫穷落后、不向陋习低头、不甘于等靠要赖的坚韧劲儿,让我们看到只要有决心、肯努力,日子总会越过越好,这样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江熙 陈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