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有榜样,王昭权身残志坚、自力更生、苦干实干,就是我们的一个榜样!
2018年5月1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召回干部培训在王昭权家院坝举行,24名因脱贫工作不务实被召回的青年干部,津津有味地聆听王昭权讲述养牛脱贫的心路历程。

随后,召回干部沿着山间羊肠小道,徒步1个多小时与王昭权上山“放牛”,生动现场教学让召回的干部接受了一次思想和精神上的洗礼。
看了王昭权的养牛场景,24名干部深受震撼,纷纷表示说:“王昭权本是个‘一无所有’的残疾人,却克服千难万险,成了精神和物质都富有的领头人。我们拿着国家的工资,更应该为群众服务。”

榜样的力量进一步“发酵”成乡亲们的脱贫行动。一时间,王昭权多次受邀为党员干部群众“上课”,养牛脱贫事迹短片在印江县365个村(居)轮回展播,深深地震撼着广大干部群众心灵,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争先赶超奋进。受王昭权精神感动,主动退出低保的不在少数。同村的贫困户在村里低保评议会上也都主动申请退贫出列:“王昭权都退贫了,我好手好脚的,脸皮再厚也不能向国家伸手要补助。”
王昭权的感人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贵州日报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持续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点赞。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王昭权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从北京领奖回村的王昭权,依旧保持着往昔勤劳的生活节奏,每天雷打不动地割草喂牛。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里,印江正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王昭权养牛的经验和技术成了村里的宝贵财富,他总是主动给村里的养殖户地分享自己的心得,从牛的选种、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预防,到市场销售的注意事项,毫无保留。他还积极参与村里组织的产业帮扶活动,用自己的故事激励那些仍在脱贫致富路上摸索的乡亲们。
与很多身体健康而思想落后、等着政府扶持、靠着政策生活、争要扶贫资金、赖着干部帮助的个别贫困群众相比,王昭权相信政府而不依赖政府、依靠政策而不等待政策、信任干部而不依赖干部,不做软骨头,不等不靠不要不赖,抓住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立志发家,攻坚克难,体现了健康人也难得的硬气傲骨。
他,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不甘于先天宿命。
他,不服穷——不向贫困低头、不甘于贫穷落后。
他,不服软——不向陋习低头、不甘于等靠要赖。
他,不服气——不向环境低头、不甘于独自前行。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广大干部应以王昭权为榜样,将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融入日常,把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百姓心声,精准施策。让幸福的笑容绽放在每一个乡村角落,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华章。(印江融媒体中心 杨江熙 陈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