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街道,这个曾经水路交通较为便捷的地方,船工摆渡是那时连接两岸居民生活的重要纽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桥梁与道路的修建让便捷的陆路交通逐渐取代了水路,那些承载着无数人回忆的渡船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今,沉睡在粼粼波光中的文化基因被重新唤醒,3月30日晚,借助“贵州村戏——乡当好耍”这一文化盛宴,中兴街道成功地将船工摆渡文化搬上了舞台,让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
“摆渡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都是靠这个来赶场、运输。”中坝村村民代恒贵说。回想起那些年的船工号子声、船桨划水声,以及运输瓜果的热闹场景,62岁的代恒贵眼中满是怀念。
“以前农作物需要运到河这边来卖,就像柑子、橙子、桃子这些水果,如果是靠人工挑着绕过来一天就挑不了几趟,也挑不了多少,用船把这些农作物运到河对岸就方便多了,也减轻了人的负担。”代恒贵笑着说。船工摆渡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当时促进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承载着两岸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2004年修建通车的金桥横跨河面,曾经繁忙的水路逐渐沉寂。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但同时也带走了那份属于渡船的乡愁。船工摆渡文化,似乎只能在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中才能找到些许痕迹。
但在“贵州村戏——乡当好耍”这一文化盛事的推动下,中兴街道的船工摆渡文化得以重现舞台。编排的《船工技艺》文艺节目,通过舞蹈的形式,生动再现了船工们的生活场景。舞台上,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模仿着船工们的动作和神态,那熟悉的号子声再次响起,仿佛将观众带回了那个充满温情与艰辛的年代。
据中兴街道党委委员、组宣统委员杨瑞介绍:“《船工技艺》节目是根据中兴原有摆渡河运历史编排的,未建桥以前供销社运货和群众生活生产都需要依靠渡船,在2004年夫子坝村金桥修建后,渡船逐渐消失,通过节目形式展示是为了让年轻人记得中兴的摆渡历史,另一方面是深挖本土文化,展现中兴街道群众勤劳朴素的精神品质。”(印江融媒体中心见习记者 石晶晶 部分图源 王治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