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将农村闲散劳动力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农民稳定增收?印江自治县新寨镇团山村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通过规范化运行村级劳务公司,不仅有效破解了季节性“用工荒”与“闲散慌”的难题,还点燃了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引擎”。曾经,“农忙时节抢工用,农闲时节无用工”是新寨镇新寨、团山、后坝三个村的共同困扰。富余劳动力分散、务工信息不畅,制约了产业发展,也影响了村民收入的稳定性。2022年7月,在深入调研论证后,新寨镇立足紧邻县城和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创新思路,率先在全县挂牌成立村级劳务公司——贵州省茶香众联劳务有限公司,将分散的劳动力纳入统一管理,建立务工信息库、分类登记技能特长、对接企业用工需求……一套“收集—培训—派遣—服务”的闭环机制就此形成。 来到贵州印江宏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股清新的茶香扑鼻而来,一台台现代化茶叶加工设备正高速运转。包装车间内,工人罗国繁正与数名工友一起,熟练地操作着包装机器,将茶叶成品进行封装。 “今年,通过劳务公司介绍我到茶叶加工厂上班,不仅能照顾家庭,一年还能挣3万多元。现在村里劳务公司提供很多就业信息,不愁没有活干!”罗国繁家住团山村和平组,前几年往返于广州、深圳务工,加入劳务公司后,他从“零散打工人”变为固定派遣工,就近参与产业管理与工程项目建设等。像他这样被纳入规范化管理的劳动力,目前已有100余人。劳务公司的“规范化”不仅在于人员管理,更在于精准对接发展需求。一方面,公司为县域内项目施工、产业基地及宏源公司等提供季节性用工支持,实现企业用工需求与村民就业意愿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抓手,通过技能培训将闲散劳动力转化为懂技术的“田秀才”“土专家”,让他们投身本土茶叶、果蔬等产业发展,成为带动共同富裕的“新乡贤”。“去年给茶园施肥、剪枝,挣了1.8万元,还学了技术。”村民张桂花口中的“技术”,正是劳务公司联合农业部门开展的专项培训成果。数据显示,通过搭建“技能提升+本土就业”通道,公司已培育各类本土实用人才4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与产业提质的双向赋能。 “我们年龄偏大,以前找工作靠熟人介绍,现在公司直接给我派活儿。”村民周云娥通过劳务公司牵线,上半年大部分时间采茶,茶叶采收结束后,就忙着收烤烟和辣椒等农作物,全年都有活干。对于闲不住的她来说,挣钱的机会得益于公司构建的“双向服务”体系,既为求职村民精准匹配岗位,又为用人单位解决“用工荒”。
更值得关注的是,劳务公司通过规模化承接劳务项目、提取管理服务费,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公司盈利部分按比例纳入村集体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团山村党支部书记雷松介绍,这种“就业增收+集体增效”的模式,正推动三个村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形成人才、产业、资源集聚的市场化优势。2025年,已累计组织输出劳动力300余人次,带动群众增收104.7万元。
如今的团山村,劳务公司如同连接城乡资源的“桥梁”,既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也让村集体经济的“家底”厚了起来。这一实践背后,是新寨镇以党建引领破题乡村振兴的生动探索——通过打破村域限制、整合要素资源,让规范化的劳务经济成为激活共同富裕的“新引擎”,为山区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团山经验”。(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丽娟)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