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街镇传真
印江: 木耳产业新风貌 采收上市正当时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凤仪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时,64岁的田茂芬老人已开始在木耳采摘大棚内忙碌起来,她正以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晚年。



 每小时10元的劳务收入虽不算高,但通过每天10小时的辛勤工作,她能够为自己和家庭带来一份稳定的收益。




 田茂芬所工作的大棚内,种植的是一种名为白背毛边木耳的特色品种。这种木耳属于高温型木耳,与中低温生长的黑木耳品种截然不同。白背毛边木耳每年三月份进棚,四月底开始出耳,一直要采收到十一月份。而黑木耳则通常是月摆棒,采收持续到次年月。这种错峰种植的策略,不仅避免了与黑木耳市场的直接竞争,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除了种植周期的差异,白背毛边木耳在抗病性方面也表现出色。据种植户张俊介绍,白背毛边木耳抗感染能力强,一个菌棒上开三个口,即使感染了,也可以在好的地方重新开口,继续出耳。而黑木耳一旦感染,整个菌棒就会报废。这种优势使得白背毛边木耳在种植过程中能够减少损失,提高产量。



 据了解,一个大棚通常种植着1.1万棒白背毛边木耳,而每一棒木耳在成熟后,可以采收约2两的干木耳。这些干木耳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售价13元一斤。为了保障销路,张俊与重庆市秀山一公司签订了订单合同,每轮采收量可达4000斤干木耳。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据了解,白背毛边木耳是种植户张俊今年从黔东南地区引进的新品种作为创业者白背毛边木耳的巨大种植潜力。以每个棚1100元的租金,在凤仪村租下了15个大棚进行试种。



 “选择在印江试种白背毛边木耳,是看中了这里的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张俊表示这里的农民勤劳朴实,对木耳种植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努力,相信白背毛边木耳产业一定能够做大做强。



 事实也正如张俊所料。他的15个棚从目前的产出量、品质和市场行情分析,预计今年可获得8万左右的利润。这一成果不仅让他对发展白背毛边木耳产业充满了信心,也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木耳种植的行列中来。



  今年,张俊还在当地雇佣了15名村民,为提供宝贵的就业机会支出劳务工资20余万元,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田茂芬等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既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又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而像张俊这样的创业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印江融媒体记者 王东 邹雪庆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阙莉淑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