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便民服务 > 文艺
印江印象 | 鹅缘笺:一生烟火,半世念想





  黔溪村的清晨,总有几声清亮的“嘎嘎”声划破薄雾。张羽凤坐在院坝边的竹椅上,望着围栏里踱步的四只鹅,目光里充满了细碎的念想。这几只鹅,是她和刘成林最后一起买回来的活物,如今成了她与那个走了大半年的人,最亲的联结。


点击观看视频
01
渠佐张家情谊
  张家坳的姑娘嫁去渠佐,在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黔溪村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张羽凤和刘成林的家隔得不远,更难能可贵的是,两家世代友好,情谊深厚,往来密切,彼此间早已亲如一家。1984年,凭着这层特殊的缘分,没有彩礼,只两套新衣、半边猪肉,婚事就定了。



  “他家条件不如我家,他是老大,底下还有弟妹要招呼。”张羽凤说起当年,语气里没有丝毫嫌弃。那时的日子清苦,却像刚从柴火灶里刨出来的洋芋,带着泥土烘透的热乎气。刘成林话不多,却用肩膀扛起了家。


  张羽凤记得,三个孩子陆续出生后,为了让娃们在身边长大,夫妻俩毅然从外地回来——那时刘成林在高尔夫球场务工,常在杂草丛里捡到没人要的高尔夫球,那些带着洋气的小球曾让邻居家的孩子眼馋不已。但比起在外务工挣钱,他们心里头更认一个理:“把娃照顾好更重要。”


02
石匠巧艺暖柴门

  回到村里,刘成林盯上了当地的石料。他的手粗粝却灵巧,方方正正的石制猪槽,凿得规整妥帖。层层叠叠的建筑梯步,琢得古朴大气。光光亮亮的青灰水缸,雕得花团锦簇。在八九十年代的集市上成了“抢手货”。“他垒的堡坎比砖墙还齐整,翻来覆去地琢磨,不让我们插手。”张羽凤笑着说,眼里闪过温柔。


  三个子女在这样的勤恳里长大,儿子做水果生意,长女开牛肉铺,次女搞房屋粉刷,个个成家立业,添了孙辈。逢年过节,一大家子挤在老屋里,饭菜香混着孩子的吵闹,是张羽凤和刘成林最满足的时刻。


  2016年的一场车祸,张羽凤右手被换上了假骨头。15年一换,这只手时常隐隐作痛。从那以后,重活累活刘成林都抢着干,“他总说我手不方便,不让碰”。


03
五鹅相伴载岁月

  日子在凿子敲打的叮当声里、在孙辈绕膝的嬉闹声中缓缓流淌,春播秋收,寒来暑往,转眼就晃到了2024年。


  5月23日,赶集日的太阳暖融融的。刘成林带着张羽凤到集市,挑了五只鹅仔,“养着护鸡鸭,等崽崽们回来,热闹热闹”。他精心照料着,五只鹅全活了,绒毛渐渐变得雪白,在院里昂首挺胸,成了尽职的“守卫”。


  可天不遂人愿。7月23日,刘成林被确诊肝恶性肿瘤,街道办事处在接到村委会报告后,及时将他纳入低收入人群保障对象,张羽凤铭记在心里。10月10日,这个扛了一辈子的男人还是走了。料理完事以后,孩子们各自回到工作中,就只剩下张羽凤,守着空荡荡的房屋和那五只鹅。


  今年年初,她心想,孙娃们的零花钱得时常备着,她咬咬牙卖掉一只公鹅。九斤半,三十块一斤。别人卖家禽是欢喜,她却攥着钱抹着眼泪:“那是我跟他一起挑选的鹅啊。”


  剩下的四只,一公三母,从去年腊月到今年六月,下了七八十个蛋。她一个没卖,平时去左邻右舍串门,就装一兜送去。鹅蛋是念想,是她守着鹅窝数着日子攒的,哪能换钱?


  有人念叨:“用母鸡孵小鹅,要等一个月呢。”她听着,忽然就想起刘成林蹲在院角喂鹅的样子,那时他总念叨:“等孵出小鹅,我们家就更热闹咯。”


04
一院鹅鸣刻心头

  如今,鹅叫声依旧在院里回荡。张羽凤每天照样舀一葫芦瓢玉米,切碎白菜、红苕叶喂它们。“投进去的钱早就超过鹅价了,可我留着它们,就像他还在一样。”阳光落在她鬓角的白发上,也落在鹅洁白的羽毛上,恍惚间,仿佛还是1984年那个夏天,两个年轻人步行在张家坳与渠佐的林荫小道上,眼里都是把日子过好的盼头。


  这几只鹅,就是他俩的念想——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一天天在柴米油盐里过着,过成了一辈子的牵挂。(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魏红敏)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阙莉淑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