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我省常见的有毒植物有马桑果、钩吻、乌头、菊三七、化儿草、未烧熟煮透的菜豆和发芽马铃薯等。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也可出现咽喉及口内刺痒或灼热感,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心跳骤停等。
1.不要随意采摘、买卖、食用不认识的野菜、野果等。
2.采用合适的方法存放、处理和加工。如:马铃薯避光通风贮藏,不宜生食的野菜浸泡、焯水、蒸煮等处理,四季豆烧熟煮透等。
3.不要饮用自采野生植物(如:草乌、川乌等)泡制的药酒;自制外用的药酒应贴上标签,与食品分开存放,避免误饮。
4.误食后如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催吐,并携带剩余野菜和呕吐物及时就医。
(二)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随着气温升高,致病菌生长繁殖加快,若食品生熟不分、食品贮存不当或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食品,易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
1.保持清洁。餐前便后、生熟食品交替处理时洗手;清洁厨房用具;防鼠防虫。
2.生熟分开。生熟食品在加工时使用两套处理工具,储存时分开存放。
3.烧熟煮透。肉、禽、蛋类和海制品要彻底烧煮熟。冰箱里存放的剩饭菜、熟食应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4.保持安全温度。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宜超过2小时,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且冰箱中食物不宜贮存过久。
5.确保原材料安全。选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水、新鲜健康的食物,瓜果蔬菜生吃前彻底洗净,不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