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走进印江 > 印江美食
印江这口“老实包谷粑”,藏着整个秋天的清甜






夏末秋初,印江的玉米地刚沉甸甸弯了腰,街头巷尾就飘起了熟悉的香味——那是包谷粑登场的信号。

西环桥头的代三妹老实包谷粑店,总被这股香缠得热闹。刚出锅的包谷粑冒着白汽,玉米的甜混着叶片的清香,顺着街巷漫开,路过的人总忍不住多嗅两下:“是小时候的味道!”


一颗玉米,要经多少“老实”功夫?


   “做粑不难,难在对得起那粒玉米。”店员魏鸿鑫拿起挑选好的玉米棒,指尖捻过饱满的颗粒,“得是刚从地里摘的,熟度要刚刚好——太老了嚼着硬,太嫩了缺股醇厚,连剥下来的壳都得留着,裹粑的时候才香。”



新鲜玉米剥粒、洗净,倒进磨里磨成细腻的浆。爱甜的,就均匀撒勺糖;喜淡的,便让玉米本味做主。最后用清水洗过的玉米叶轻轻一裹,码在蒸笼里,大火蒸上20分钟,锅盖一掀,那股子甜香能窜出半条街。



趁热剥开玉米叶,金黄的粑体带着叶片的纹路,咬一口,软糯里藏着微微的嚼劲,清甜在舌尖慢慢化开,咽下去,喉咙里还留着玉米的暖软,回味无穷。



不止蒸的香,花样还不少!


   别以为店里只有经典款包谷粑。炸得金黄的包谷粑也很受欢迎,外皮焦脆,咬开却是软乎乎的芯,香得更张扬;配着好喝的包谷汁,现榨现卖,清甜解渴。



    最贴心的是,不管是包谷粑还是包谷汁,都分了有糖、无糖两种。“孙孙要吃甜的,来十个!”“给我来两杯包谷汁,路上喝着舒坦!”熟客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像是在自家院子里聊天。



从乡愁里蒸出的“老实”生意

   谈起开店初衷,店主魏刚笑着说,这店是被一口包谷粑“勾”出来的。2021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回到印江,十多年间,一直从事餐饮业。去年秋天,邻居端来一碗刚蒸好的包谷粑,一口咬下去,就勾起了回忆:“突然想起小时候跟在大人身后掰玉米,蹲在灶台边等粑熟的日子。那时候的香,山珍海味都比不了。”



“这么好的东西,咋不能让更多人尝到?”抱着这份念头,魏刚开始琢磨做粑。他认个“死理”:玉米必须清晨去农户地里挑,要汁水足、颗粒饱的;现磨现做,不加防腐剂,不掺杂粉,“要的就是玉米本来的味儿”。 



如今,店门口的熟客越来越多,魏刚守着蒸笼,眼里总亮堂堂的:“大家爱吃,我就一直做下去。再加上我们印江,种玉米还是比较多,我也算添加一条农产品销路嘛。”


从老辈人传下的手艺,到带着新想法的传承,这口“老实包谷粑”,蒸着印江的烟火气,也裹着乡土的故事。


若你来印江,不妨寻着这缕玉米香走一走。在热气腾腾的粑里,尝尝小城的甜,品品藏在谷物里的乡愁。(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丽娟 邹雪庆 实习 严丽)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侯万华 编辑:王洋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