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风拂过板山村,鱼塘波光粼粼,林下鸡声阵阵,田间人影忙碌——这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正是印江新寨镇板山村以党建为笔、以资产为墨,在乡村振兴画布上勾勒出的鲜活图景。近年来,该村党支部以“强党建、兴产业、促振兴”为抓手,把盘活闲置资产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通过支部领航、党员示范、人才赋能,让沉睡的土地、旧校舍、老棚舍变身“聚宝盆”,蹚出了一条“产业在村、产业富村、就业在村”的强村富民路。


“这10斤的甲鱼要加急打包,酸鱼订单也得赶紧发!”在板山村水产养殖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张著海正忙着指挥分拣,防水裤上的泥点见证着他的忙碌。作为村里的“领头雁”,他心里装着一本“资产盘活账”:“以前村小学闲置着,荒在那儿可惜;现在改造成酸鱼加工厂,鲤鱼变酸鱼,附加值翻了番!”
2022年,村党支部瞅准水产养殖基础,牵头将闲置的村小学教学楼改建成酸鱼加工厂,把村里养殖的鲤鱼腌制成风味酸鱼。“基地养甲鱼、草鱼,年产40多万元;加工厂一年能消化上万斤鲜鱼,带动60多人务工,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张著海算起收益,眼里透着笑意。如今,水产养殖与酸鱼加工成了村集体经济的“顶梁柱”,而闲置校舍的“重生”,正是支部领航盘活资产的第一步。

“今年产量高,十多万斤果子跑不了!”板山村慧丰农业果园里,150亩金丝李迎来丰收季,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党员田英正带着工人采摘。这里400亩土地,曾是荒草丛生的闲置坡地。2020年,在村党支部动员下,田英率先流转土地种蜂糖李、黄心李,“镇里给种苗、教技术,支部帮找销路,我第二年就小赚5万!”
党员带头闯,群众跟着干。看到田英的“甜头”,村民们纷纷把闲置土地“唤醒”,种起蜂糖李、黄桃、板栗。如今,板山村特色种植逐步发展,今年仅李子、黄桃就达十多万斤。“党员先试先行,群众才敢跟着走。”村党支部书记张著海说,党员示范让闲置土地成了群众的“钱袋子”。

“这鸡舍每年支付1.2万租金给村集体,土地每亩680元给老百姓,大家都划算!”板山村鸡苗孵养基地里,负责人姜彪正接待来自松桃的客商,身后的鸡舍曾是闲置多年的旧棚,如今成了“产蛋”的宝地。2024年5月,村党支部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养殖专家姜彪,以“公司+集体+农户”模式盘活闲置鸡舍和土地,建起现代化孵养基地。
“3天出栏7000羽鸡苗,客商从抖音上找来,天天都有合作谈!”负责人姜彪指着忙碌的工人说,基地不仅给村集体带来稳定租金,还带动20多人就近务工,“村民既能拿地租,又能挣工钱,鸡苗、技术还免费提供,成鸡包收购,不用愁销路。”
如今的板山村,闲置土地流转让农户年均增收超千元,旧鸡舍、校舍每年为集体增收近3万元,种养加产业链带动百余人务工。“我们村里还有养殖业,鸡、牛、猪,这些产业一共带动就近务工100多人。下一步,村里面就是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村党支部书记张著海的话里,透着板山村把产业做大做强的底气。




兴产业、美乡村、惠民生。从“闲置”到“活用”,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发展”,板山村以党建红激活“沉睡”资产,让每一寸土地、每一处资源都释放振兴动能,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走越宽广。(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丽娟 邹雪庆 实习 严丽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