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洋溪镇桅杆村山桐子育苗基地内,连片青翠幼苗间,工人们正有序开展除草、浇水等管护作业,一派繁忙生机。这个育苗基地,如今已成为当地激活产业动能、带动村民增收的关键载体。
2025 年,洋溪镇党委、政府紧扣印江自治县关于 “三抓” 工作的部署要求,强化党建引领,立足实际补齐产业链短板,通过与县绿健种苗有限公司合作,成功争取 “贵州省保障性苗圃项目” 100万元资金,由桅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牵头,建成占地60亩的山桐子育苗基地。
桅杆村地处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土壤肥沃、降水充沛、湿度大且多云雾的独特条件,为山桐子育苗提供了绝佳环境。这里培育的苗木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病性强、适应范围广,预计年底可出圃一年生优质幼苗120万株,不仅能满足全县2.5万亩种植需求,还可免费供其他乡镇使用,彻底破解了过去依赖外调苗木 “周期长、适应性差” 的难题。
“过去外调苗成本高,还容易‘水土不服’。现在自产优质苗,存活率大幅提升,每年还能为县财政节省约200万元苗木费用。” 洋溪镇分管林业工作的负责人孙理昌说。
基地的良好长势,离不开科技赋能。省级科技特派员吴茂宏每日扎根基地,细致记录苗木生长数据,现场指导管护关键环节:“除草不伤根、浇水要适量、施肥讲距离,每一步都是精细活。”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全程指导下,桅杆村合作社成员边实践边学习,逐步掌握了从选址、整地到选种、培育的全套技术,成长为懂技术的 “田秀才”。如今,基地内七八十厘米高的苗木生机盎然,生动诠释了科技兴农的力量。
基地落地,实现了村集体、村民、技术提升的 “多赢”。“项目由村集体承接,预计能带来70多万元经营性收入,村集体‘腰杆’更硬了;村民土地按每亩600元流转,低效土地‘活’了起来;基地优先吸纳本地脱贫户、留守妇女等40多人就近务工,全年发放劳务报酬超60万元,人均年增收约1.2万元,群众钱包更鼓了;合作社成员还掌握了育苗核心技术,技能水平也‘提’上去了。” 桅杆村党支部书记徐光利细数基地带来的变化。正在浇水的村民周大姐笑着补充:“年纪大了外出打工难,在这里干活离家近,一天能挣 80 块,还能照顾家里,特别好。”
山桐子素有 “树上油库” 之称,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目前,洋溪镇已种植山桐子7000余亩,建成4个标准化示范基地。为进一步提升土地效益,该镇还创新推广 “山桐子 +” 模式,在林下套种大豆、花生、红薯等矮杆作物,实现 “以短养长、一地多收”。
下一步,洋溪镇将继续依托良好生态优势,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持续做好山桐子产业的种植、管护与发展文章,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小小的山桐子,真正结出助力乡村振兴的 “金果子”。(通讯员 张江波)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编辑:刘承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