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顾家村石板沟组、大坪村瓦场组处,村民们正配合默契进行开挖沟渠、铺设管道,现场繁忙有序。“政府给材料,我们出力气,这是为自己干活!”一位村民边擦汗边笑着说。
这一幅生动的劳动画面,正是杉树镇创新推行“四个一”工作法破解群众用水难题的缩影。杉树镇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最高海拔1220米,最低海拔410米,地形起伏较大。这个拥有17个村159个村民组的山区小镇,长期以来饱受缺水之苦。水源点地势偏低、地质变动造成原水源枯竭、沙地地貌蓄水难……面对这些难题,杉树镇以创新写出一曲解民渴、润民心的动人乐章。
绘好“一张图”,找准症结精准施策
在镇水务站的墙上,一张“杉树镇人饮水池分布现状图”格外引人注目,不仅详细标注着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及集中供水水源点,更是一份科学精准的"水资源诊断书"。这张图纸采用分级标注系统,将全镇水池按照可使用时长细分为三个等级:0-6个月为红色预警,7-10个月为黄色提示,11-12个月为绿色安全。每个水池都建立了详细的数字档案,包括地理位置、蓄水容量、建设年代、服务人口、水质情况等关键数据。
通过实地勘测和数据采集,在全镇17个行政村中,有9个村存在严重缺水问题,40处水池存在断流风险。这张图纸上的每一个标记,不仅代表着一个个供水设施,更连着千家万户的用水需求。
“前期我们通过深入走访摸排,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寻找可用水源,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针对水管堵塞、老化破损等进行维修或更换。在党委政府和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群众饮水困难明显改善。”镇水务工作负责人李江明指着图纸详细介绍道,下一步,我们计划采取集中连片供水,重点引导群众建立自主管理模式,让饮水保障更长效、持久。
图纸的动态更新确保了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与此同时,水务工作人员还会定期进行水源点检查和管道检测。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让水资源管理从过去的“大概估计”转变为“精准掌控”,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定好“一个预案”,应急送水高效有序
基于“一张图”反映的问题清单,杉树镇制定了一套科学完备的《农村供水应急保障预案》,构建起“分级响应、部门联动、快速高效”的应急保障体系,同时,该预案按照缺水严重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三个等级,并明确了各等级的启动条件、响应程序和处置措施。“现在有了这套预案,各项工作井井有条。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启动什么级别的响应,各部门之间如何配合,效率大大提高。”一名水务工作人员感慨道。除此之外,还规定每半年组织一次应急演练,通过实战化训练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立好“一个办法”,长效机制保障运行
为确保供水工程长期稳定运行,同步出台了《农村供水管理办法》,建立起"政府主导、属地管理、专业运营、用水户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这份长达十余页的管理办法对水源保护、管网管理、供水保障、水质监测、维修养护等各个环节都作出了详细规定。
在杉树村,镇水务工作人员正在陈正廷家中进行日常走访,对水压和用水需求进行详细记录。“我们前几年吃水要排队挑,还经常挑不到。”74岁的陈正廷老人开心地说道,“现在好了,水龙头一开,水哗哗地来!”
其中最亮眼的是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参与供水设施建设和管护创新举措,动员村民自发组成施工队,参与管道铺设,或轮流担任管水员,负责日常巡查维护。这种参与式管理模式,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强了群众主人翁意识,让珍惜用水、爱护设施成为了村民的自觉行动。
建好"一个台账",动态监控确保长效
杉树镇还通过建立“群众困难用水解决台账”与“物资库存台账”,以信息化、精细化方式高效推动供水保障。
“群众困难用水解决台账”全面记录各村组用水难题,包括缺水人口分布、缺水类型和紧急程度等关键信息。以曾经缺水的大坪村瓦场组为例,台账不仅记录了该组前期用水困难情况,也及时更新了2023年新建大水井水池的进展,该水池储水量达100立方米,水源处每小时出水量可达40立方米,可完全满足全村需求,目前正推进水源与水池的连接工作。通过台账,问题处理进度一目了然。
“物资库存台账”则全面管控供水物资,详细登记各类物资的入库时间、存放地点与使用状态。每件物资出入库记录实时可查,实现了物资精细化管理与快速调度,为应急响应和项目推进提供可靠支撑。
两本台账协同运作,形成“发现问题-调配物资-解决问题”的闭环管理机制。一旦“群众困难用水解决台账”中发现缺水情况,“物资库存台账”便可迅速响应,调配物资组织抢修,切实保障群众用水稳定。
截至目前,2025年,杉树镇已累计投入水管2万米、水泵4个、电缆线1千米,找出新水源6处,建成标准化水池10座,蓄水量达750立方米。已惠及15个村,解决了6965名 村民用水之忧。
“‘四个一’工作法是我们基于多年基层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系统性解决缺水的方案。现在能通过一张图全面摸清全镇用水缺水情况,建立问题清单后进行精准施策。”杉树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镇长陈江华表示,下一步,将争取项目资金,加强群众自主管理,有效解决全镇供水困难。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村民家中洗菜做饭的水声潺潺作响。这股流淌在千家万户的“活水”,不仅滋润着土地,更滋润着百姓的心田。(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红艳 刘斌 实习生 孙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