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街镇传真
廖家山烤烟“变形记”


  廖家山,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罗场乡岭峰村一个村民组,地处梵净山世界遗产地核心区,是罗场乡烤烟种植主要区域之一。近年来,廖家山村民组流转土地发展烤烟产业,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成本不断降低,烟叶质量明显提高,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生态环境也得到有效改善。


8月16日,廖家山村民组所在地绿意葱茏。


  9月19日,来自廖家山和紫薇镇慕龙村的村民早早地来到烟地里采收最后一茬烟叶。今年,紫薇镇慕龙村烟农代方永在廖家山流转土地种植烤烟110亩。廖家山村民组组长廖国进说:“每亩地有200元租金。给他干活,一天有100元务工工资。今年我就有3万元收入。”


  廖国进今年62岁。据他介绍,廖家山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种烟了。他种了10多年烤烟。那时候还没有通公路。烟叶要挑到茶园收购点去卖,烘烤的烟叶质量差,根本谈不上收入。


8月16日,村民在采收烟叶。


  20多年前,廖家山村民烘烤烟叶,燃料主要是木柴。廖国进回忆说:“每一家都有一个烤棚,村寨上有近20间烤棚,当时是土烤棚,1年1亩烤烟大概要烧干柴八九百斤,生柴要一千六百多斤,生柴还不好燃。哪有那么多干柴?一年要烤七八烘烟,还不是要砍生柴?都是砍松木、砍杂柴。”“土烤棚也烤不了多少烟,一烘最多有100多杆。白天要做活路,晚上要燃火。烧柴要不一会儿就燃过了,需要人守一晚上。”


8月16日,村民在绑烟叶。


  2006年公路修通了之后,煤炭可以运进村寨。廖国进说:“那时候是原煤,煤烟多,后来又烧无烟煤。”


  那时候烧柴、燃煤,还不能保证烟叶的质量。现在,烤烟生产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烟叶质量。


8月16日,廖国进在烤房里放烟叶。


  廖国进除了运送烟叶,另一项工作就是添加生物质颗粒燃料。这是一份轻松的工作,添加生物质颗粒燃料后,剩下的事就由密集烤房控制器负责,廖国进就可以放心去干农活、养牛。廖国进说:“烤烟燃料成本降低了许多,以前一烘烟用煤炭要一吨,还要经常加煤。颗粒燃料只需要半口袋,烘烤的质量还好得多。”


8月16日,村民们在进行烟叶分级。


  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经理陈波介绍:“生物质颗粒燃料与燃煤相比,具有热卡高、燃烧充分、清洁环保等显著优势。烟叶烘烤损失率从过去的8%—9%降至5%以下,上等烟比例显著提高,真正实现了烤得好一身宝的质量飞跃。”


8月16日,村民们在运送烟叶。


  烤烟烘烤燃料的变迁,也直接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烟农代方永说:“使用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好处就是节约成本,一年可以节约4000元左右。生物质烤房的烟尘、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近乎为零,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8月26日,廖国进在添加燃料。


8月26日拍摄的生物质颗粒燃料。


  廖家山村民组的村民介绍说,现在生活都用电,基本上不用砍柴了。这里土壤肥沃,要不了两年,树木就长起来了。廖国进说:我们这里划入梵净山世界遗产地核心区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现在都是绿水青山了。”  (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晓岚)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刘承芳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