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部门动态
“听、帮、学、研” 齐发力!印江实验小学构建新教师成长 “生态圈”


 9月12日,印江实验小学新教师杨雯雯走进五(7)教室,向科学教研组全体教师上了一节汇报课——五年级科学课《光的传播》。汇报课上,杨雯雯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入了《光的传播》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杨雯雯的汇报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同时课堂上的不足也得到了大家的提醒。


图片




图片

印江实验小学每年的新教师来自集团内的交流教师,新入职教师。学校每年通过听新教师上汇报课,“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三跟岗”学习,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等,助力新教师成长。


汇报课堂促提升

  为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校园环境、了解新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新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印江实验小学每年都会精心组织各科新教师开展汇报课活动,这已成为学校传承多年的惯例。

汇报课筹备阶段,学校安排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到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对新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正式授课时,学校领导、学科教研组教师全程听课,记录课堂节奏把控、重难点突破、学生参与度等关键细节。课后,评课环节围绕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方法创新性等展开深入研讨,既肯定新教师的亮点,又指出可改进之处,提出针对性建议。

通过这一活动,新教师在专业交流中明确提升方向,为后续教学工作筑牢基础,也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鲜活力。

图片


师徒结对助成长

  印江实验小学每年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搭建各级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新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岗位,提升课堂管理能力奠定基础。

图片

在结对安排上,学校精心遴选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担任师傅,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同时将各类新教师及教学能力待提升教师纳入徒弟培养范围,确保帮扶精准对接需求。

学校要求师傅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定期跟踪指导徒弟备课、上课等业务工作,不定期走进徒弟课堂听课并反馈改进建议;徒弟需主动向师傅请教,主动到师傅课堂听课,且在师傅全程指导下,每学期完成1节校级或年级组展示课。9月17日,印江实验小学有31对师徒结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个跟岗”学本领

  印江实验小学将新入职教师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成长为政治思想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合格教师,学校推出“三跟岗”提素质培养模式,明确要求每年新入职的教师以“学徒”身份,开展为期一年的跟岗学习,全方位提升综合素养。

在跟岗安排上,学校实行“一人三师”精准配对机制,为每位新教师配备3 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一是跟岗学科骨干教师,聚焦课堂教学核心能力,从备课设计、学情分析、课堂互动到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手把手传授教学技巧,帮助新教师站稳讲台;二是跟岗骨干班主任,围绕班级日常管理、班风学风建设、家校沟通技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等内容,通过跟班观摩、案例研讨等方式,让新教师掌握班级管理方法;三是跟岗中层管理干部,通过参与学校教学研讨、德育活动策划、行政事务协调等工作,引导新教师了解学校管理体系,树立全面教育观念,为未来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图片


校本教研提质量

  学校建立“新教师基本信息库”,将新教师编入对应学科教研组,共同参与常态化集体备课。备课活动中,教研组以2022版学科新课程标准为核心,逐单元梳理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集体研讨修正教案,确保教案既符合课标要求,又贴合学生实际学情。

同时,组织新教师深度参与校本教研,在校本教研负责人的统筹下,参与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方法创新等任务,促进新教师逐步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夯实教育教学能力。


图片


此外,强化听课评课环节,要求新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提交详细听课记录,记录中需包含课堂亮点、待改进之处及个人思考。课后,由指导教师牵头开展评课活动,指导新教师依据新课标要求,从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教学环节设计等维度对授课进行客观恰当地评价,帮助新教师快速掌握课堂评价方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近年来,印江实验小学通过“听、帮、学、研”构建新教师成长 “生态圈”,多措并举护航新教师“破茧成蝶”。(印江实验小学)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王慧 编辑:王洋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