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合水镇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向土地要效益、用科技添动力、靠产业促增收”,推动产业、科技和主体深度融合。传统农业“老树发新芽”,新质产业“新枝结硕果”,一个更具活力、更富魅力、更有张力的大美合水动能勃发、精彩纷呈。
“传统农业”与“新质产业”深度耦合
产业筑基壮底气
走进合水镇兴旺、高寨、新莲等坝区,三轮车的轰鸣与群众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曲奋进的旋律。“700余亩稻耳轮作基地,覆盖8个坝区,年发展黑木耳500万棒,年产冬春木耳300余吨。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3个黑木耳菌棒生产加工基地、4条菌棒生产线。”一个个数据背后,是合水镇紧扣全县“2 + N”产业发展布局,围绕全镇“一园三区三带”规划,全面推进产业强镇的生动写照。
乘着政策春风,合水镇将“稻 +”产业作为全镇支柱产业,坚持向土地“要效益”。通过大力发展“稻耳轮作”产业,推动水稻和黑木耳无缝衔接、深度耦合,土地亩均年产值从数千元跃升至四万多元。同时,水稻和黑木耳良性互补,全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

在坪峨村350亩“稻蛙共养”基地,阵阵蛙声诉说着丰收的欢喜。在稻田里种植水稻和养殖黑斑蛙,利用黑斑蛙吃害虫、排泄物作肥料,以及水稻净化水体、提供避荫栖息的优势,两者共生共育,实现了全过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绿色生态结合,有效推动土地综合产值从亩产千元提升至亩产万元。
“稻 +”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传统水稻与黑木耳、黑斑蛙等新质产业耦合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合水镇“稻 +”产业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年劳务支出1000万余元,村集体年增收100余万元,为全镇经济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农机创新”与“高标农田”同台竞秀
科技支撑显锐气
农忙时节,走进大美合水广袤坝区,农机驰骋、阡陌纵横、机器轰鸣的繁忙景象随处可见。农业现代化质感饱满,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不断书写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新画卷”。

“我们始终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引进市级农机合作社——印江江陵农机专业合作社落户合水镇新莲村,以点带面扩大社会化服务,探索出一条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新路径。”合水镇党委书记李坤说道。
据悉,印江江凌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机械化翻耕、种植、管护、收割、包装于一体的全流程综合农事专业合作社。现有各型农机具55套,价值540余万元,有12名技能娴熟的农机手,年均开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2.1万余亩。

性能优异的农机、技术一流的机手、高效专业的服务,离不开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合水镇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年来,合水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552.6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2583亩,全镇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达4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大力推进农机创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合水镇农业产业综合机械化率达70%,农业机械化迈向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招商引资”与“内部培育”协同并进
主体聚势汇人气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撑,招商是关键。近年来,合水镇坚定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依托合水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围绕茶、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分类施策开展招商行动。

引进贵州印江梵净汇浦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入驻合水发展抹茶产业,配套2条年产150吨抹茶生产线,年产碾茶45吨,抹茶产值450余万元,抹茶产业迈出新步伐。引进印江兴大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印江永盛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家食用菌龙头企业强链补链,大力发展700亩稻耳轮作,构建起“菌棒生产、技术服务、产品回收”的完整食用菌产业链,实现年产值3500万元,食用菌产业取得新突破。引进贵州博宇天成实业有限公司在水转村、汤家井村发展2个1000亩博落回产业基地,在新莲村建设1个博落回加工厂,实现年产值800万元,中药材产业发展迸发新活力。
招引的企业全部采取“龙头企业 + 村集体经济 + 大户 + 脱贫户”的组织方式实施,充分发挥企业专业和技术优势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势,全力培育本土市场主体,带动群众就近务工增收。
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家庭农场197家,其中省级家庭农场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家庭农场12家,县级龙头企业15家,县级家庭农场50家。
这些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和市场主体,共同构筑起合水镇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使其愈发稳固,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愈发厚重。
如今的大美合水,正凭借多元融合集聚底气、锐气和人气,在推进强村富民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下一步,合水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奋勇前进。(通讯员 张国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