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印江:卖货郎叫卖变成了收货郎的吆喝
图片

图片











“感谢好运连连在3号链接下单红薯,你先拿去试吃,觉得好,欢迎你再来回购,感谢大家支持。”面对镜头,主播罗圆边说边退,忙碌地穿梭在人群中,他时而对着镜头介绍产品,时而与摊主交流,时而帮助摊主销售商品,与周边传统商贩的叫卖声截然不同。


图片


  在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每逢赶集日街道两旁总是热闹非凡,辣椒、板栗、野生黄精等生鲜食材和药材琳琅满目,干土豆片、萝卜丝及各种腌制风味的农特产品也应有尽有。


  从今年五月开始,街头上的叫卖声中夹杂着一支特殊队伍的别样吆喝——一支身穿红色马甲,手持直播设备,在各个摊位间游走。这支队伍,正是印江自治县村播小分队,用镜头和声音,将“山里货”带出了大山,让卖货郎的叫卖变成了收货郎的吆喝,主播罗圆就是这支队伍的其中一员。


  “从四月份开始,我们几乎每一场赶集直播都会去,无论天晴下雨都会准时参加。”据与罗园搭档的村播小分队摄影师任美佳介绍,除了赶集直播,他们还会在周一、三、五进村直播,收购并销售腊肉、干菜等应季农特产品。


  缠溪镇隶属印江南部乡镇,背靠梵净山这一自然宝库,土地虽零碎,但全镇各村的产业发展却十分出色。中蜂养殖、食用菌种植、大米生产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受限于市场购买力和交通等因素,许多优质特产往往难以走出大山,只能自产自销,无法转化为经济价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印江自治县村播小分队负责人尹标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缠溪镇的农特产品非常丰富,茶叶、蜂蜜、食用菌是当地的三大主要产品。然而,在过去,这些产品往往只能自产自吃,没有考虑过销售问题。但现在,随着村播小分队的成立和直播销售的兴起,这些产品开始逐渐走出大山,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喜爱。


图片


  据了解,目前这支村播小分队已经发展到11人,其中包括5名网络主播和6名负责摄影摄像、剪辑的技术人员。他们分工明确,主播主要由村委会会计或副主任担任,面向全镇24个村(居)的农特产品展开网络销售,为“山里货”打开了出山通道。


图片


“村播没进行时,集市上的很多农特产品根本变不了现,本地市场购买力跟不上,村里的老人手中的好产品更是只能自产自销。”村播小分队负责人尹标感慨地说。


图片


  据尹标介绍,为了保证直播的持续性,小分队制定了详细的直播出场时间表,确保担任主播的村会计能够兼顾好村干部分内职责。每逢赶集日,负责当天主播的村干部从早晨7点开始,便一直在集镇免费助农直播到中午十二点。


图片


  缠溪村村民杨芳对村播小分队的到来深感欣喜。她坦言,自从有了村播,她家的酸芋荷销量大增,“平时我们一天卖50瓶,现在要卖10到150瓶左右。”杨芳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说,村播不仅帮她增加了收入,还让她的产品走出了大山,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了家乡的美味。


图片


  下午,随着集市人烟消散,村播小分队开始忙碌起来,需要将卖出的农特产品按照干湿进行分类,或在村播直播运营中心对货物进行二次筛选打包,确保产品质量。主播罗圆一边忙碌一边介绍:“卖的这些农产品有干货也有生鲜货,干货有萝卜丝、干土豆片,鲜货有秋辣椒、板栗、地萝卜等。我们会通过中通的生鲜专线,把这些货物发送出去。今天卖出的货物价值2000元左右。”


  在村播小分队的努力下,缠溪镇的农特产品逐渐打开了市场。为了进一步提升销售效率和产品质量,缠溪镇村播直播运营中心已经建成了分拣、冷冻存储、直播室等设施,并开通了“醉美缠溪文旅号”和“缠溪臻品电商号”,持续助力家乡文旅和农特产品出山。


图片


图片


  “村播不仅可以宣传家乡,还可以帮助农民增收,引领地方发展。”尹标自豪地说。他介绍,从5月份运营至今不到5个月的时间,村播小分队的销售业绩达到15万左右。


图片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通过培训村干部、提供直播设备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电商销售技能,拓宽销售渠道。


  在印江的乡场集市上,卖货郎的叫卖声正逐渐被收货郎的吆喝声所取代。支村播小分队镜头和声音,将“山里货”带向了更广阔的市场,更用行动证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农民也可以成为电商的主角。(印江融媒体中心 王东 吴思杰)

图片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阙莉淑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