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专题
回眸“十四五” 高质量发展这五年 | 从“老旧乱”到“共治美”——印江城北社区的十四五蝶变之路
图片


印江东方国际城物业管理公司的经理李平每天上下班走在小区,主动与他打招呼的群众越来越多。她感慨,社区参与小区管理,推行“社区 + 物业 + 业主委员会 + 消防”的联治模式后,物业与业主关系不再“水火不容”。



在印江自治县龙津街道的版图上,城北社区曾是一个典型的“老旧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矛盾纠纷频发、治理力量分散。然而,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推进,这里悄然发生着蝶变——通过“多网合一”改革整合资源,以群策群防凝聚合力,城北社区正以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新格局,书写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答卷。


破局:从“各自为战”到“一网统管”


城北社区地处印江主城区,常住人口2.7万人,涵盖老旧小区、安置点、商业街等多种业态,治理难度大。过去,社区网格划分重叠、职能交叉,环境卫生、矛盾调解、安全巡查等工作常因“多头管理”陷入推诿困境。




“过去城北社区要管辖印江半个县城,社区工作人员有7人,家大事多,哪能做到精细化管理。”在城北区党群服务中心,即将退休的社区副主任代飞一边接待前来办事的群众,一边介绍着“十四五”之前的社区治理“囧事”。



在代飞印象中,最为难办的是城北社区现有的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多达22个,其中就有中小学3所,幼儿园2所,以及集中小区5个,分散小区4个,如果各自为战只扫门前雪,整个社区治理就如同一盘散沙。



面对当时“困境”咋办?“十四五”开局城北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启动“多网合一”改革,将原有的综治、民政等网格整合为一张“基础网格”,划分15个微网格,明确网格长、专职网格员职责,形成持续巩固“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垂直管理体系三级组织体系。



同时,充分发挥驻区单位力量,将驻区单位力量融入到网格中去,与社区、街道办事处形成联建共管,在社区组织开坝坝会、群众会召开时,驻区单位将同步派人参与、协同开展入户走访等工作,畅通群众诉求通道。



“过去处理一起占道经营纠纷,要联系城管、市监多个部门,现在网格员现场拍照上传,半小时内联合执法队就能第一时间赶到场。”社区党总支书记林英感慨道。



今年上半年,该社区工实现“一网统管”后,收集群众问题清单20余条,驻区单位合力解决楼栋垃圾堆放、管道堵塞等民生问题35件,前置化解复杂纠纷15起,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聚力:从“单兵作战”到“全民参与”


治理力量整合,不仅体现在网格的物理合并,更在于激发多元主体的协同效能。


西园廉租房作为城北社区最大的老旧小区之一,住房因年久失修、群众多年实行自主管理,飞线交叉,纵横满天,人居环境每况日下,居民自主缴纳物业费更无从谈起。



无独有偶,像西园廉住房这样的老旧小区,在印江还远不止一个,小河片区的管网改造更是迫在眉睫,这些问题摆在城北社区的社区干部面前,解不开这结,就会演变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十四五期间,城北社区创新推出“群策群防”机制,充分发挥“一代表一委员”作用,将驻区单位、物业公司、居民代表等力量拧成“一股绳”巧妙化解系列难题,形成全民参与治理的大格局。



“2024年,我提交了西园廉租房老旧小区改造提案,2025年又接连提交了小河片区的管网改造,这些都是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林英作为城北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也是市、县级人大代表,这些年她为群众烦心事多次奔走呼吁,更邀请辖区20余名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到社区管理中,作为群众的身边人,办起群众事就更得心应手,逐渐群众的戒心和隔阂慢慢消散。



“社区改变了,我们当然愿意配合,物业费也是主动按时交。”说起西园变化的点滴,71岁的梁宗群大娘难言喜悦,她还表示,现在小区里的群众怨言少了,社区干部不管来做政策宣传还是搞大扫除,大家都愿意配合。


此外,社区与消防、律师事务所多家单位签订联防共建协议,组建“火灾隐患排查队”“法律服务团”等专业队伍,定期对凯旋城、东方国际城等高层住宅小区,预防高空抛物,火灾隐患排查、应急演练、法治讲座实现社区治理小手拉大手的“全民参与”格局


共享:从“治理对象”到“治理主人”


共建共治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城北社区,这种共享不仅体现在环境改善、服务升级等“硬实力”上,更渗透于文化认同、邻里温情的“软环境”中。



凯旋城作为城北社区居住人口最多,也是印江流动人口最大、最热闹的商住小区,在38岁的社区干部朱枭认知里,社区居住流动人口快,很难做到底数清,新入住的居民对社区干部不知根知底,更不愿意配合社区的日常走访和管理。


走不近群众心里,工作就会浮于表面,只有把“治理对象”转变成“治理主人”,才能标本兼治。



2022年,城北社区迎来新一轮换届,加之后续又招聘到一批更富有活力的社区工作者参与到社区队伍中,老中青三代群策群力下,很快让他们找到治理的突破点。


退休17年,原在印江四中教书的田玉,成为社区第一批以“治理主人”身份进行转化的人群,田玉说:“小区是大家的,搬迁到凯旋城三年,协助过社区做过反诈宣传,对有破坏社区稳定的不和谐因素,我们只要发现就要第一时间及时反映。”



更为可喜的是,通过摸排,城北社区的机关党员数量达到431人,加上社区原有的183名党员,社区的联防力量瞬间大幅提升。这些力量分布在社区各个小区,他们从事着不同行业,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就更为了解。



“一旦哪栋群众有矛盾发生,如果有机关党员在这片区域,他们就会从居民口中去了解事情原委。”社区副主任田仁珍说,只有尽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群众间矛盾才会逐步化解。


这种情感联结,不仅促进了治理参与居民自发组建“银发巡逻队”“巾帼调解队”,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性循环。


展望:以“小社区”撬动“大治理”


城北社区的蜕变,是龙津,也是印江自治县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缩影。龙津街道党工委书记田震表示,下一步将推广“城北经验”,推动社区治理向“智慧化”“精细化”升级




“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城北社区的实践证明通过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发动群众,就能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如今,漫步城北社区,道路整洁、绿树成荫,老人下棋聊天、孩童嬉笑玩耍,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的变化,不仅是环境的焕新,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从“管理”到“服务”,从“独奏”到“合唱”,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正让每一位“城北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印江融媒体中心 文\王东  图\田林  视频制作\阙莉淑)


图片
廉洁文化微短剧

往期回顾

秦会刚到新寨镇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强医工程 | 印江:建强中心村卫生室,打通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
2026军队文职招考开始报名!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曾君子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