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四五” 高质量发展这五年 | 印江江家坡村路通业兴绘新景 水润心田话幸福
来源:今印江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11-09 15:43
浏览量:534

“江家坡,梨子多,挑起扁担往下梭,买点肉来抹锅锅,窖水淘饭滑溜溜!”这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是印江自治县江家坡村以前产业单一、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的真实写照。 江家坡村在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之前,全村168户散落在印江县城北边1000余米的高山上,全村经济作物主要以500余株古梨子树为主,是印江2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曾经,村民们站在山上虽能看得县城的繁华,但日子却过得“冷冷清清”。 要致富,先修路。这成了群众的共识,也成了三任支书的使命。 “那个时候,进一趟城谈何容易,去来空着手需要3个小时左右,下去眼睛花,上来脚杆软,汗水直流淌;要是挑一筐东西去卖换来点生活用品,即使是大冬天,衣服都是湿透的。”83岁的老支书江开林说着曾经交通的不便,感慨万千。 121步接近90度的石梯,成为江家坡村民进城危险且不得不走的道路。 “那时谁家有人去赶场,去来要到家后才安心。”江开林说,“我们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在悬崖峭壁上凿通这条幸福路。” 可在海拔1000余米骤降至450米所形成的陡峭绝壁上凿公路,谈何容易? 2007年,在江开林的号召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天工地上都有五六十人,为了节约时间,饭都是送到工地吃。”江开林回忆道,“我们还约定,人均出20个工和100块钱,总共捐了5万多元。” 当年没有先进的设备,全都是靠锄头、铁锹、铁锤、钢钎,一锄一锄挖、一铲一铲运、一锤一锤地掘进。9个多月时间,全村老少始终保持“愚公移山”的精神,第一段基础工程——从江家坡村委会到岩口0.5公里的毛坯公路基本完成。 但悬崖下面住着长坡村邢家岩组村民,爆破会影响山下村民的安全。施工被迫暂停。这一停就是好几年。 2010年,邢家岩被定为滑坡点。按政策,该组村民陆续迁出了江家坡下的山脚。 2013年,当地政府为了解决江家坡群众出行难问题,从朗溪镇方向修建了连接江家坡的通村路,但不通农村客运,村民大都冒险走“近道”。 2017年3月,江慎银带领群众,开工建设第二段控制性工程——岩口至猫鼻梁0.6公里路段。 这一年,江家坡人收益了土地征地补偿款18万元,获得了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捐资的2万元,共20万元全部投到修路上。 2017年底,约莫一人宽的岩洞拓展到2米余宽、4米余高,洞外挂壁公路向县城延伸0.5公里! 岩洞凿开当天,全村老少自发到岩口敲锣打鼓、放鞭炮庆祝。 2018年,印江近万名干部奔赴脱贫攻坚战场,龙津街道办事处干部杨胜雄作为下派党支部书记来到江家坡村,与江慎银及村支委并肩战斗。 2018年至2019年,杨胜雄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146万元,建挡土墙1600立方米,凿通了挂壁公路0.9公里,扩宽加固了隧道36米。 第三段控制性工程——猫鼻梁至老猪场0.9公里路段打通。 三段路,三任支书,两公里,跨越十二年。这条通往县城的“天路”终于接上长坡村的通村公路。从江家坡村委会到县城的距离缩短到5公里左右,群众实现快速融入“城市圈”。当年,该村也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深秋的清晨,从印江县城出发,顺着长坡村背后的山梁顺山而上,十余分钟,便到达山顶。 刚穿过隧道,林间公鸡的打鸣声便响彻山间,给安静的村寨增添无限生机。 江家坡生态养殖场内,3000多羽土鸡正在奔跑、觅食。路通之后,江慎林大力发展林下养殖,最多时候达8000多羽,如今通过抖音、电商平台,更是将这“跑山鸡”卖到全国各地。 “现在交通方便,鸡的品质好,开车前来购买的人也不少。”江慎林说。 沿路而行,薄雾中翠绿的茶园依稀可见,数名群众操纵着采茶机采摘茶青,成了深秋里最有生机的画面。 “如今,村里350亩茶园成了群众的‘绿色银行’,每年可带动在家剩余劳动力务工,现在正在改造120亩抹茶茶园,延伸产业链条。”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江茂林说。 “现在群众种的高山蔬菜、养的土鸡、种的红薯都能变现,每年户均至少增收3000元。”驻村第一书记张运政介绍。 每年的三月,江家坡500多株古梨花竞相绽放,洁白如雪、惊艳梦幻。来自各地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无形中,江家坡村也是靠着当地的优势端上了农旅融合的“金饭碗”。 “随着每年梨花盛开时,公路两边停满了游玩的车辆,村民家中的土鸡、鸡蛋、水盐菜等都变成炙手可热的商品。”江茂林说。 “现在交通方便了,还有网约车跑,手机下单,十多分钟就到了,村民进城办事、买菜都十分方便。”村民江印说。 “以前是靠天吃水,稍微干上一个月,就要到下面的长坡去挑水,一早上只能挑一挑水,遇上脚步不稳,回来也没剩多少啰。”83岁的黄仁碧说着以前喝水的艰辛。 2017年到2018年,经过村两委、驻村干部的不懈努力,向上争取资金,修建了6000余立方米的山塘,把山上的水引入其中,基本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但如遇天干久旱,还是会出现季节性缺水。 “今年,我们又向上申请了38万元农村饮水工程项目,从慕龙饮水工程接了分管到村,还将安装智能水表,彻底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江茂林说。 中午时分,村民田儒彩打开水龙头,满面笑容地洗着刚从地里采摘的青菜,哗哗的自来水和着她的谈笑声,让整个农家小院格外温馨。“现在水随时都有,洗什么都方便,再也不像以前。”田儒彩说道。 而今,漫步在这个小山村,路畅通、产业旺。群众的幸福感刻在脸上、满意度挂在嘴边。 2021至2023年度,该村获得“全市文明村”称号。 薄雾散去,站在村旁的山岗上眺望,县城的繁华尽收眼底。山风拂过,这个曾经冷清的小村庄早已和热闹的县城融为一体。(印江融媒体记者 张玉莲 张江勇 曾君子 梅亚军)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曾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