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印江:全链升级绘就“十四五”茶产业绿色发展新图景



 初冬时节,印江自治县杨柳镇桐油坡的茶山并未因寒意而沉寂。蜿蜒的银色轨道穿梭于茶垄之间,满载有机肥的运输车缓缓攀升,工人们手持锄头精准翻土,技术员杨春兰的声音穿透晨雾:“挖十五公分深,肥料埋在行沟中间,不能伤到主根。”这场以科技赋能为核心的茶园冬管行动,正通过“轨道运输+产业链延伸”的创新模式,为印江茶产业注入新质生产力。



 这一场景,是印江茶产业“十四五”规划落地见效的答卷五年来,该县以“联农、带农、为农、兴农”为目标,坚持“久久为功”的适度规模发展理念,通过基地提质、资源整合、技术革新、品牌突破四大路径,推动茶产业从传统种植向全产业链现代化转型,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之前这片茶园亩产不足300斤茶青,现改造后第1年就达到2000斤。”杨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员王震看着800亩连片茶园感慨。


 基地管护质量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石印江“十四五”期间启动的“低效茶园清零行动”,成为提升茶产业竞争力的首要战役。针对朗溪、杨柳、木黄等区域的老旧茶园,印江实施“外科手术式”改造通过科学修剪、台刈更新、深翻施肥等技术,唤醒“沉睡”土地同步推行“茶园提质增效行动”,建立测土配方施肥体系,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定制“营养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茶园基地进行精细分类管理,并建立分类管理技术标准。




 这一系列举措,让印江的茶园基地质量实现了新提升,为“十四五”期间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该县已把杨柳桐油坡、洋溪蒋家坝、杉树何家梁子等基地打造为绿茶生产核心区、把罗场茶区、紫薇园区、湄坨园区等茶叶基地打造为红茶生产核心区;把新寨园区、紫薇官寨等茶叶基地打造为出口机采茶核心区,实施“抹茶专属基地”行动,重点把合水大坡、板溪勤丰、峨岭街道峨岭关、紫薇镇田家湾等茶园打造为抹茶专属基地,全县茶园管护水平逐渐提升。




 “过去‘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导致资源浪费,现在每块茶园都有‘专属方案’。”据该县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魏厚达介绍。截至2025年10月,该县“十四五”期间累计改造低效茶园2万亩,茶园平均亩产提升35%,优质茶青比例从82%提高至95%。


 走进贵州印江经济开发区茶产业融合发展园,机器轰鸣声中,5家茶企的加工线正开足马力。“这里集中了全县60%的加工能力,形成‘原料互供、技术共享、品牌共用’的集群效应。”贵州印江经开区办公室主任田强介绍道



 “十四五”期间,印江打破“小散弱”格局,深化“股份制龙头企业+”模式:鼓励茶企通过市场化运作、股份制改造组建宏源茶业、茶投集团、山谷茶业3家“航母级”龙头企业,带动25家中小企业、15家合作社、4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同发展;科学布局企业版图,实现了龙头企业对刀坝、朗溪等7大茶区的全覆盖,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收购、股份分红、就业带动等方式,让6.8万户茶农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以前卖茶青靠‘碰运气’,现在龙头企业保底收购,价格还比市场高5%。”放下抬剪机,在杨柳何家村务工的崔绍发算起账:一年自家茶园年收入有2万元,采完还能在茶企打工赚取季节性工资。


 “印江花果红‘果香馥郁、甘甜鲜爽’的独特风味,关键在发酵工艺。”202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鲁成银教授的专题报告,为印江红茶发展指明方向。



 印江自治县2021年起开启“红茶突围战”:组织30名技术人员赴福建武夷山、坦洋茶场等地学习红茶制作技艺,引进萎凋槽、发酵机等设备,与鲁成银教授团队合作,制定“印江花果红”加工技术规程,从鲜叶采摘、萎凋程度到发酵温度,形成十余道标准化工序;实施“三统一”管理(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包装设计、统一授权认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每一杯茶都“有源可溯”。



 “过去做红茶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贵州山山谷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向瑜展示红茶智能监测系统时介绍说:“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温湿度,系统自动调整发酵参数,产品合格率从70%提升至95%。”



 在2022年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中,“印江花果红”脱颖而出,斩获金奖。这一荣誉,标志着印江红茶品牌正式登上国际舞台。2023年,印江在“贵州省秋季斗茶大赛”中斩获红茶类银奖;2024年,印江在第九届亚太名茶大赛中荣获2金1银,有效提升了印江茶产品质量及影响力。



 “十四五”期间,印江构建“省级品牌+市级品牌+企业品牌”三级体系以“贵州绿茶”为引领,重点打造“梵净山翠峰茶”(绿茶)和“印江花果红”(红茶)两大拳头品牌;设计“梵净山茶”系列文化IP,将苗族文化、土家风情融入包装设计;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茶博会、香港国际茶展等展会,建立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营销网络;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衍生品,延长产业链。



 “品牌化让印江茶从‘土特产’变成‘抢手货’。”紫薇团龙贡茶生产基地负责人柴华说。2025年,公司生产的“梵净山翠峰茶”高端系列售价每斤800元,产品仍供不应求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印江“十五五”生态茶产业新蓝图已谋划从该县茶产业发展中心获悉,到2030年,该县茶产业将实现从粗放管理到分类转变,从低质低效到高产高效转变,从零星分散到集中连片转变,确保茶青下树率90%以上,茶园面积达3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2.2万吨,综合产值25亿元以上。


 茶产业是印江的‘根’与‘魂’。冬的茶山,轨道运输车的轰鸣声与工人的欢笑声交织成曲。这片承载着千年茶文化的土地,正以创新之笔,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吴思杰  邹雪庆




图片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阙莉淑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