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缠溪镇、板溪镇好戏连台,分别以 “电商+文旅 +竞技”“农事+文化+体验” 的特色模式,推出系列精彩活动,让冬日乡村焕发勃勃生机。两地以实干激活产业动能、以活动凝聚民心人气,用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共同书写着产业兴旺、文旅繁荣、农民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家人们看过来,梵净山下的生态蜂蜜,天然无添加!”11月15日,缠溪镇湄坨村直播基地内人声鼎沸,26支队伍68名主播达人与本土 “村播” 轮番登场,将生态蜂蜜、高山茶叶、香辣辣椒、优质大米等农特产品通过抖音直播间推向全国。主播们生动讲述农产品背后的生态故事,采用集中直播与自由直播相结合的模式,搭配最高5000元现金大奖的激励,让 “缠溪臻品” 持续圈粉。

这场以 “山水缠溪・蜜韵茶香” 为主题的抖音电商直播大赛,是缠溪镇冲刺20万元农产品销售额的关键举措。依托铜仁市首个“村播”基地,该镇早已尝到电商甜头,自去年7月基地启动以来,已培训村播人才27 人,开展助农专场直播290场次,完成订单2900余单,总销售额达12万元。“本次大赛不仅要拓宽销路,更要培育本土新农人队伍。”


缠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谭永华介绍,同步开展的短视频拍摄大赛将持续至12月15日,面向全网征集印江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特色美食相关作品,预计收集高质量短视频50余个,让 “产业景区化,茶旅一体化” 的魅力被更多人看见。

文旅融合的热潮还在持续升温。本月底,“缠溪杯” 路亚欢乐钓比赛将在湄坨村梵净天池开赛,来自全国的钓鱼爱好者将在青山环抱的天池边抛竿竞技,在沉浸式感受生态魅力的同时,通过镜头让缠溪的好山好水走向全国。如今的湄坨村,民宿、餐饮、休闲与农产品销售无缝衔接,成为该镇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流量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缠溪镇深耕林茶、林菌、林蜂等特色产业,通过反租倒包盘活低效茶园,茶产业销售额超1842万元,中蜂养殖达7500余箱,2023 年产值破千万元;培育9个强村富民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村、96家家庭农场,本土 “新农人” 孵化的单条短视频最高播放量超3000万。

与缠溪镇的 “云端热度” 相呼应,板溪镇的稻耳轮作田里洋溢着丰收的欢歌。11月15日,该镇首届冬季农民运动会在沙坡村拉开帷幕,上千名村民和游客齐聚田间,参与木耳竞采、挖红薯、农具T台秀等特色活动,在农事竞技中共享丰收喜悦。


“采大不采小,眼快手快动作快,顺力拈下来就行!” 沙坡村村民任廷群一边熟练采摘黑木耳,一边分享着三年来的采收心得。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木耳采摘专业竞技组的选手们穿梭在整齐的菌棒间,巧手翻飞采摘饱满耳片,现场氛围紧张热烈。考虑到不同人群需求,活动专门设置业余竞采组和儿童体验区,来自安徽的游客刘清华主动加入,向村民请教技巧,“第一次体验采木耳,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非常开心。”

挖红薯比赛现场同样精彩。欢乐组选手李泉志首次挥锄便挖到 “巨无霸” 红薯,兴奋地直呼 “这就是丰收的喜悦”,引得现场掌声阵阵。独具匠心的农具T台秀上,选手们身着特色服饰,手持传统农具自信走秀,展现出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为贵州黑木耳最大种植区,印江今年种植黑木耳达6500万棒,板溪镇作为主产区,黑木耳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此次运动会不仅是农事技能的较量,更是乡村文化的盛宴,文艺表演展现乡村活力,民俗展示彰显本土魅力,农特产品展示让游客品尝地道美味。“我们希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产业发展热情,传承乡村文化,推动全面振兴。” 板溪镇副镇长付超说。

缠溪镇的 “电商+文旅+竞技”与板溪镇的 “农事+文化+体验”,虽路径不同,却同样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奋进之歌。两地活动均以产业为根基,以活动为纽带,既拓宽了农产品销路、激活了文旅潜力,又培育了本土人才、传承了乡村文化,是印江 “强村富民” 行动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聚焦乡村振兴目标,通过党委统揽、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构建发展体系,整合资金资源培育多元产业主体,建强人才队伍夯实发展动能。从缠溪的“村播基地”到板溪的“村光大道”,从特色产业提质到文化赋能增效,印江正以多点发力、全域推进的态势,让产业旺、文旅火、农民富的美好图景在全县乡村徐徐展开。(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梅亚军 任光勇 王东 田林)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刘承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