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街镇传真
驻村一线 | 从“案头”到“田埂”!“闺女书记”绘就乡村新篇


图片

     

“何书记就像自家闺女一样贴心!”在印江龙津街道杉木岭村,只要提起驻村第一书记何玉,村民们总会笑着竖起大拇指,满是夸赞。这位从党政机关走出的年轻干部,带着蓬勃朝气与坚韧,一头扎进乡村,将“案头”的严谨化作“田埂”的实干,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破解难题,让驻村工作满溢温暖与力量。


01
初到村:以脚步“丈量”民情,将初心扎根田埂


刚到杉木岭村,何玉没有给自己留“过渡期”,背着帆布包便开启了“暴走模式”。全村5个村民组、119户人家,她仅用半个月就全部走访完毕。白天,她踩着没踝的泥泞穿梭田间,裤脚沾满泥水;雨天,她撑着伞走访农户、查看地质灾害点,雨水顺着衣领灌进后背;傍晚回到村委会,来不及擦去身上的尘土,就赶忙整理民情日记,将村民的诉求一一记录在册。



“机关里坐办公室写报告,村里得用脚‘丈量’民情,少走一步都不行。”揉着酸痛的膝盖,何玉的话语里满是坚定。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为民服务”的初心深深种进了杉木岭村的土地,也让村民们渐渐接纳了这个“城里来的小姑娘”。


02
解民忧:视“揪心事”为“头等事”,精准帮扶暖民心


“村民的难事,就是我的大事。”这是何玉常挂在嘴边的话。下寨组有一户群众因意外事故陷入困境,她第一时间上门核实情况,按程序将其纳入防贫监测对象。不仅为其申请了公益性岗位,还协调到临时救助资金,帮助一家人渡过难关。得知村里一名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她主动对接县人社局,帮忙收集岗位信息、指导简历撰写,最终让女孩成功就业。



“何书记不仅帮我们解决了生活难题,还为孩子的就业操心,真是个好干部!”女孩母亲吴阿姨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而面对低保户艾大爷差点被收购商“压价”卖掉黄牛的事,何玉更是心急如焚。她当即赶到艾大爷家制止交易,耐心讲解市场行情,还带着村干部帮着称重、分装、送货,最终以合理价格卖出牛肉,为老人挽回4000余元损失。“多亏了何书记,不然我这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握着到手的现金,艾大爷感动得连连道谢。


03
美乡村:凌晨带头清扫,让“脏乱村”变身“宜居村”


“要让村子既有‘产业美’,更有‘环境美’!”为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何玉先召开院坝会,用家常话给村民们解读政策,算清环境整治的“长远账”。院坝会一结束,她就带头行动起来。连续一个星期,天刚蒙蒙亮,她就拿着扫帚、铁锹,和村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一起清扫道路、清理杂物、整治乱堆乱放。


汗水浸湿了衣衫,泥土沾满了裤脚,何玉却从未喊过苦。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也主动加入整治队伍:有的清理庭院,有的修剪绿植。如今的杉木岭村,道路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了名副其实的“宜居小村”。


04
兴产业:修通“致富路”,让农产品出村更便捷


杉木岭村闷大坡组的产业路,是村民种植辣椒、水稻的“生命线”。然而,常年雨水冲刷让路面破损坑洼,丰收季农产品运输成了大难题。“路不通,产业就难兴旺!”何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充分发挥自身政策优势和协调能力,多次和村干部一起向各级领导反映情况,提交修缮申请,详细说明道路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修缮资金终于争取到位。施工期间,她每天都去工地查看进度、监督质量。如今,800米的产业路铺上了平整的水泥,小货车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这条路修到了我们心坎上!”看着畅通的道路,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05
育人才:引“新鲜血液”,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党组织。”作为第一书记,何玉始终把建强党组织、培育人才当作重中之重。走访中,她发现村里有2名返乡大学生,他们有知识、有活力,还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留住他们,何玉多次上门促膝长谈,宣讲政策、介绍村里的发展前景,鼓励他们加入党组织。


在她的培养引导下,2名返乡大学生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为村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杉木岭村的振兴增添了强劲动能。“这姑娘别看年纪轻,吃苦劲头别提多足了!干事利索不拖沓,桩桩件件都办得又快又好!”村副支书艾进红提起何玉,满是认可与赞扬。


从党政机关的“案头”到杉木岭村的“田埂”,何玉把“谋策”的严谨用在党建工作上,把“解题”的辛苦写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谈及未来,她计划先筑牢党建“桥头堡”,规范“三会一课”、党员联户制度;再聚焦产业增收,打通优质大米、林下鸡蛋的产销通道;同时清单化推进道路维修、灌溉设施升级等民生实事,用实绩交出年轻驻村干部最扎实的初心答卷。(龙津街道党建办)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曾君子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