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冉茂珍:公公也是爹 哪有不孝敬的道理

 公公也是爹 

俗话说“养儿防老”,但当老年丧子的悲剧降临,晚年的生活重担该由谁来承担?在印江自治县兴民社区,年逾古稀的冉茂珍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她以柔弱的肩膀扛起照顾85岁公爹的责任,用无私的孝心诠释了“公公也是爹,哪有不孝敬的道理”的朴素道理。



1964年出生的冉茂珍,本应在含饴弄孙的年纪安享天伦之乐,但命运却在她56岁时投下重磅一击。2020年农历二月,正在浙江务工的她突然接到儿子电话:“丈夫李运彪在家中突发意外离世。”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她难以置信。“第二天赶回家时,灵堂都搭好了,邻居们都在帮忙,我才相信这是真的。”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冉茂珍仍忍不住哽咽。


李运彪永远地走了,家里的顶梁柱塌了。一边是丧夫之痛,一边是生活的重担。冉茂珍当时满心筹措,生活茫然。


“刚开始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是四门不出,天天以泪洗面,但看到上有80多岁腿脚不方便的公公,下有三个儿子,虽然有两个已结婚,但也还有一个没有结,我的‘任务’还没完成,必须要坚强起来。”冉茂珍话里带着些许无奈又透着几分刚强。



和儿子商量后,决定把80多岁的公公从沙子坡石坪村接到兴民安置点和他们一起生活。


共同生活,除了吃喝拉撒所产生的费用面临压力,更大的困难是媳妇照顾公公有着诸多的不便。


这一切,冉茂珍都默默忍受着。“他是脚不方便,但手能动,大小便用他自己可以用桶和壶接,我再拿去倒在厕所里,有时,一天好几次呢!”对于吃的,冉茂珍在家时,一天准时准点给他煮好三餐,再端给他,如果遇上冉茂珍有事外出,她会把公公扶到轮椅上,准备好哨子和面条、绿豆粉简单易煮的食物,让李陇林能准时煮了吃。“他坐在轮椅上,可以到厨房来煮点简单的吃,经济再困难,精力再有限,我也要随时准备好他吃、喝的,不让老人家饿肚子。”冉茂珍说。


“那你公公就只有你老公一个儿子吗?”记者忍不住问。


“老人家倒是有三个儿子,二儿子30来岁,丢下4个年幼的孩子和妻子就‘走’了,当时她负担重,我也没有要求她来分担照顾老人家,现在二兄弟媳妇已改嫁,她也没有照顾老人家的责任了;小兄弟1995年外出打工,就一直音信全无;我作为长媳,这副担子甩给哪个嘛!”冉茂珍说。


“你丈夫走时,你还那么年轻,为什么不选择和你二兄弟媳妇那样,也给自己重新找个人家?”记者又忍不住问。


“我走了,照顾老人家的活就得我几个儿子来承担,我怎么能把这么重的担子撂给他们呢!再说,公公也是爹,哪有不孝敬的道理。”冉茂珍对记者的询问似乎有几分生气。


她任劳任怨 照顾公公的事迹,在邻里已传为佳话。


“我每次去入户,都看见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老人家的卧室也收拾得整整齐齐,吃的东西也准备得齐全,有时还看见她在为老人家洗脚。”原楼长代利丹说。



在不知不觉的聊天中,时间已到下午三点左右,按照工作时间,冉茂珍必须要去社区打扫卫生。她便拿来面包、牛奶,再把牛奶的吸管插好,小心翼翼地递给李陇林,交代注意事项后,急忙奔向她的工作岗位。


“考虑到她家的情况特殊,在社区帮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有600元的收入,还有他们父子有低保,每月有900多元的收入。”兴民社区副支书熊江介绍。


这样只身一人照顾公爹、扛起生活重担的日子,五年多来,每个日日夜夜,冉茂珍都是忙碌的,但再忙,他对公爹的照顾却是细致入微;日子再苦,她也没有向社区争取过个人利益。中秋节,社区组织群众一起吃汤圆,因公公腿脚不方便,下不了楼,她并放弃免费吃汤圆的机会,和公爹再屋里煮饭吃。“中秋是难得的是团圆,怎么能丢下他,我一个人去吃呢!冉茂珍朴质的话里,透露的都是孝顺和陪伴的真情。


记者采访手记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地琐碎照料,5年多来,为公爹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孝老爱亲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就像她说的,大人是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最好的,孩子又何尝不是!

(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玉莲 实习 严丽)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王洋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