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时节,印江自治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黑木耳丰收季。作为贵州省黑木耳种植第一县,十四五期间通过农业探索,创新“稻耳”轮作模式,研发长、短两种排田菌棒,实现粮经转化与产业优势互补,有效克服地形限制,推动黑木耳产业提质增产。目前,全县6500万棒黑木耳已全面进入首轮采收期。


在合水镇兴旺坝区的稻耳轮作基地,成排的黑木耳菌棒整齐排列在菌架上,肉嘟嘟的黑木耳如雨后春笋般破袋而出。基地技术员任红霞穿梭田间,根据天气变化调控喷水设备:“晴天喷三四次,阴天一两次,雨天不用喷,水分控制是关键。”

这片稻田在秋季稻谷收割后,迅速转为黑木耳种植区。当地三户种植大户领办上百万棒长棒菌棒,以45度角斜排于菌架,适应巴掌田、菌床不平整等复杂地形。种植大户卢道强介绍:“长棒产值高,一年收两季,冬耳肉皮厚、品质优,预计干木耳产量今年四万至五万斤。”

印江黑木耳产业的突破,在于因地制宜研发长、短两种菌棒。合水、板溪等乡镇以长棒为主,适应丘陵、山地等复杂地形;而木黄、朗溪等乡镇则采用短棒竖立种植,抢占市场先机。

在木黄镇凤仪村黑木耳种植区,70万棒短棒以90度角竖立在地膜覆盖的菌床上,无需菌架支撑。种植户李润三姐弟通过反租倒包模式承包土地,利用短棒排田时间早、上市快的优势,抢占冬季市场空白。“今年气候偏暖,木耳生长快,预计多采一到两轮,每轮干耳四千到五千斤,采收持续至明年五月。”李润说。

短棒种植区多位于平坦或高海拔砂石地,成本较低且管理便捷。李润还介绍说“短棒提前一个月排田,上市早、品质优,价格比长棒高20%左右,适合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黑木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在凤仪坝区短棒种植区,60余名村民正忙着采收、晾晒木耳。村民罗大梅已在此工作三年,她笑着说:“每天采收能赚90元,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据统计,印江黑木耳产业全年带动就业超3.8万人,其中留守妇女、银发族占比达90%。木黄镇昔坪村村民张大姐算了一笔账:“从排棒到采收,一年能干五个月,收入一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印江黑木耳产业的提质增效,离不开科技支撑。十四五期间,印江一直致力于研发耐高温、抗杂菌、产量高等优质菌种,并推广智能化温湿调控系统。从“巴掌田”到“聚宝盆”,印江黑木耳产业用长棒与短棒的“双舞”奏响了丰收的乐章,更铺就了一条绿色发展的致富路。(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刘承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