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年的等待,在这一刻被一声哨响终结。11月10日,下午17:01,深圳宝安体育馆。当裁判最终高举起张家茂的手臂,体育馆的聚光灯为他而亮。这位刚在拳台上展现出绝对统治力的冠军,此刻却难以抑制地胸腔起伏,咬紧牙关。看台上,“贵州健儿耀湾区”“贵州拳击弹起”的旗帜在他身后疯狂舞动,与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属于贵州拳击的、时隔十六年方才完成的圆满画卷——邹市明之后,新的王者终于加冕。

没人能简单用“一块全运金牌”定义张家茂的胜利,它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贵州拳击积压十六年的期待。
对整个贵州代表团来说,这是本届全运竞技项目的“开门红”。在综合性大赛里,首金从来不止是一块奖牌——就像打仗时的第一声冲锋号,能瞬间把整个队伍的士气提起来。赛前,不少人捏着把汗:焦点之战里要是输了,后面的队伍会不会受影响?可张家茂用5:0的绝对优势,把“担心”变成了“底气”。更重要的是,它终结了那场跨了几乎一代人的等待。

2009年邹市明夺冠时,现在队里的不少年轻队员还没接触拳击;十六年间,贵州拳击不是没出过好苗子,可每次冲击全运最高领奖台,总差那么一口气。有教练回忆,前几届全运结束后,看着队员们把拳套摔在地上的样子,心里又疼又急:“难道辉煌真的就断了?”直到张家茂的拳头在决赛里一次次击中有效部位,直到裁判举起他的手,大家才敢相信——十六年的沉寂,终于被打破了。
这还是一次“接旗”的仪式。以前提起贵州拳击,大家最先想到的总是邹市明——那个戴着头盔,用“海盗式”打法征服世界的传奇。后辈们训练时,墙上邹市明的海报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总觉得要追上他太难了。”可张家茂站在领奖台上时,所有人突然明白:传奇不是用来仰望的,是用来跟着跑的。他接过的不只是金牌,更是邹市明留下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贵州拳击的年轻人们看到:只要肯拼,自己也能成为下一个“旗帜”。赛后谈及这份传承,张家茂眼神坚定:“我会继续发扬贵州拳击的技术和特点,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全力备战洛杉矶奥运会,为国争光。”

张家茂能在决赛里把老对手马新明“压着打”,没人觉得是运气——大家都知道,这背后是技术、心态和整个团队熬出来的结果。当被问起连续获胜的秘诀,张家茂只重复三个词:“训练、训练、训练,训练让自己变得更强。”
比技术更难得的,是他能扛住压力的“大心脏”。从1/8决赛到决赛,面对16位强手一路赢下来没慌过,决赛里哪怕马新明偶尔反扑,他也没乱了节奏。赛后20多分钟,他接受采访时依旧激动得语无伦次:“太激动了!激动得脑子都空白了。”谈及心态变化,他坦言:“之前心态不够沉稳,通过亚运会等比赛的锻炼,自己更有经验,心态也更好。
还有背后那支看不见的“队伍”。没人能一个人拿到全运冠军——张家茂每天训练,有专门的体能教练盯着他的心率,有战术分析师帮他研究对手,连饮食都是营养师按克配的……这种“不是一个人在拼”的感觉,才是贵州拳击能起来的根本——不是靠一个天才,而是靠一套能让天才冒出来、能让更多人跟着进步的体系。

十六年,邹市明和张家茂,两个名字像两根柱子,撑起了贵州拳击的过去和现在。
邹市明那时候,中国拳击还没现在这么受关注,他从贵州出去,戴着头盔打比赛,一路打到奥运冠军,像是在没人走的路上硬生生闯出一条道来。他代表的是“敢闯”——不管对手多强,不管别人说“中国人打不了拳击”,他就是要赢。现在队里的老教练,还总跟年轻队员讲邹市明当年在国外训练,语言不通就靠比划,每天比别人多练两小时的故事。

张家茂这代人,站在了邹市明铺好的路上,但压力一点没少。别人会说“你能不能像邹市明一样厉害”,会担心“贵州拳击是不是就靠邹市明一个人”。可张家茂用成绩证明:他们不是“邹市明的影子”,而是“贵州拳击的新样子”。他的打法更现代,背后的团队更专业,连心态都更稳——这不是说邹市明不够好,而是贵州拳击在跟着时代走,在变得更强。尤其是经历世锦赛、亚运会的打磨后,他的技术愈发多元,状态也更稳定,这才有了资格赛锁定1号种子、决赛5:0完胜的底气。
这种“变”里,又有不变的东西。比如教练们总说的“拼到最后一拳”,比如每次训练前对着国旗敬礼的习惯,比如赢了比赛第一句话总是“为贵州争光”。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劲儿,就是贵州拳击的“魂”——不管过多少年,不管是谁站在拳台上,这份“为贵州拼”的信念,从来没断过。(贵州体育报记者申雨婷 叶梅 彭芳蓉 图 | 冯四方)
来源:贵州体育报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阙莉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