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视频观看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以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正书写着一篇篇关于产业振兴与妇女就业的新篇章。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和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当地妇女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难题。然而,随着近年来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食用菌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困境正逐步得到破解。
清明过后,气温逐渐回暖并趋于稳定,万物复苏,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合水镇兴旺坝区的稻耳轮作基地里,黑木耳如同黑色的精灵,点缀在稻田之间,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这一创新的农业模式,不仅让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更为当地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走进兴旺坝区稻耳轮作基地,只见妇女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田间地头。她们或手提铁桶,轻巧地采摘着黑木耳,或三五成群,搬运晾晒着刚刚采摘下来的木耳。从木耳菌棒的生产、排田、采收、晾晒到水稻的种植,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她们的辛勤汗水。在这片绿意盎然的田野上,妇女们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梦。
田祝平,一位来自合水镇兴旺坝区的采摘工人,她的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满足和对产业发展的期待。她告诉记者:“采黑木耳是70元一天,这批捡完还要再捡一次,木耳收完了就要犁田种水稻了。这样的工作既灵活又能照顾家里,大家都很满意。”
据了解,合水镇兴旺坝区稻耳轮作基地,在木耳采摘高峰期单日用工量可达150人,其中妇女占比高达95%以上。这一模式不仅为当地妇女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更为她们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广阔舞台。基地管理员任红霞表示:“木耳从开始采到收棒要采七八次,基本上都是妇女在采。她们细心、耐心,是基地不可或缺的力量。”

而在朗溪镇河西村智慧农场,另一场关于食用菌的丰收故事也在悄然上演。这里的春耳已到了最后的采收阶段,但与之不同的是,河西村采用的是鲜食玉米与黑木耳套种的发展模式。在黑木耳进入最后采摘期时,农场主会指导工人将提前育好的玉米苗套种在菌棒两侧。这种创新的一收一种模式,不仅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更为当地妇女和银发族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智慧农场农场主陈艳介绍:“河西坝区一共153亩食用菌,是两个大户在这里种植。一年仅人工工资就要付出去50多万元。这种套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印江通过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丰富了产业结构,更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这些勤劳的妇女们,在政府引导和企业带动下,正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她们的笑容如同黑木耳般灿烂,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小视频|田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