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鲜菇风行”到“产业腾飞”,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承载着乡村产业振兴希望的“小蘑菇”,在“十四五”期间以科技为翼,创新为帆,推动全县食用菌产业年种植规模稳定在2.21亿棒以上,带动三万余人增收,朵朵“梵净蘑菇”化身“致富仙姑”,在黔东大地绽放出绚丽的产业之花。
走进印江木黄镇双孢菇种植基地,一排排标准化大棚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智能温控系统实时监测着菌菇的生长环境,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包装……谁能想到,“十三五”期间,这里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山区,如今已建成食用菌产业集聚区之一。
“过去种蘑菇靠天吃饭,现在靠的是科技和规模。”贵州印江同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施胜利介绍,“十四五”以来,该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菇农”模式,整合资源、统一标准,形成了“菌棒加工—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目前,全县已建成13个菌棒加工基地15条生产线、37个种植基地,涵盖40多万平方米普通大棚、6.5万平方米智能玻璃大棚、11万平方米黑木耳晾晒床和3万平方米智能育菌中心,并配套智能数据控制、冷链配送、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实现了从菌种培育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规模的扩张带来了显著的集聚效应。“十四五”期间,印江成功引进培育16家食用菌企业、50家合作社、98家家庭农场,成立食用菌协会,注册“梵净蘑菇”“自然朵”“梵净菇粮”等商标,建成国家食用菌栽培标准化示范区。2025年,全县食用菌产量突破10.5万吨,产值超10亿元,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及东南亚市场,成为印江农业的“金字招牌”。
“稻耳”轮作因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土地利用率高,在“十四五”期间备受追捧,成为当地促农增收的新引擎。
眼下在合水镇兴旺坝区的稻耳轮作基地里,成排的黑木耳菌棒静静地躺在排田的菌架上,肉嘟嘟的黑木耳冲破菌袋,长满整个菌棒,基地里,60余名当地村民散布在田间,不时将一根根黑木耳菌棒提起,按照采大留小的方式进行挑采,采收一天每个村民可以领到80元的工资,基地负责人卢道强介绍,稻耳轮作模式实现了“一地双收”:春季种水稻,秋季种木耳,每亩年增收超3万元。
这种“菌稻轮作”的模式在印江已推广至10个乡镇,共计6500万棒。此外,印江还探索出“林下种菌”新路径,在缠溪镇、合水镇建成(12000)余亩林下种菌示范基地,利用林下阴凉潮湿的环境种植竹荪、羊肚菌等珍稀菌类,每亩收益超1万元。
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十四五”期间,印江相继出台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暂行办法》《食用菌产业种植保险和综合收入实施方案》等,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菌棒加工、种植基地、冷链物流等环节给予补贴;同时,推行“反租倒包”模式,将标准化大棚租给菇农经营,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降低了农户风险,激发了种植积极性。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攒不下多少钱,现在在家门口种黑木耳,收入翻了几番!”木黄镇菇农李润算了一笔账:他承包了约35亩地种植黑木耳,年收入超10万元,还带动了40余名村民就业。像李润这样的专业菇农,印江已有1200余户,这些菇农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了从“打工者”到“产业主人”的转变。
“十四五”期间,印江食用菌产业还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更是乡村振兴的“黏合剂”。企业通过“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机制,让农户共享产业红利;合作社组织农户统一培训、统一采购、统一销售,降低了市场风险;家庭农场则以“小而精”的模式,探索特色种植,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现在,食用菌产业已覆盖全县12个乡镇,带动8900余户3.8万余人参与,1400余人实现长期就业。”印江自治县食用菌技术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温良荣表示,下一步,印江将围绕“打造西南食用菌产业高地”目标,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品牌创新,让“梵净蘑菇”飞得更远,让更多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技术饭”、走上“致富路”。
从武陵山区的贫困县到西南食用菌产业强县,从田间地头的鲜菇飘香,到科技赋能的智能工厂;从传统种植的粗放模式,到稻耳轮作的生态循环;从散户经营的单打独斗,到“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菇农”的抱团发展..........“十四五”期间,印江用一朵小蘑菇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在这里,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产业与民生同频共振,以食用菌为支点,印江撬动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大杠杆”。(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吴思杰 邹雪庆)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刘承芳